血统的亲属是一种爱你没商量的宿命,而精神的亲属却是在文字行走中邂逅的默契与懂得。在阅读生活中,我们总会有一种天然的好恶与亲疏,有些文字似与自己的精神思想出于一脉,又像为自己的经历埋下的伏笔。那种莫名的亲切,是我将阅读进行下去的动力。
一见钟情于余秋雨的散文,从几年前的《文化苦旅》到近年的《中国文脉》,他的文字像穿透历史迷雾的灯火,那些融汇了他丰厚阅历与智慧的描述与解读,像真实而生动的岁月回放,将零散的史料与故事贯穿成动态的情境和人物的一生,这些文字又像戳穿生活现象的剑,砍去冗繁的枝枝节节,让你对人性本质看得真真切切。
在他的笔下,隐于自然大道的老子,走向宫邑红尘的孔子,坚持兼爱侠义的墨子,他们一起走出了一个百家争鸣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垫基时代;遭遇奇耻大辱的司马迁以自己非人的岁月磨砺着以人为本的历史,于多少个挣扎而孤独的夜晚在那盏小油灯下梳理出中国的千秋万代;苏东坡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脏水向黄州走来,准备着一场壮丽的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生长于中国特色土地上的小人团体,以飘忽不定的声音和眉眼,以驱之不散又不见痕迹的腐浊之气,占据着历史的暗角,却掌控了不小的局面……
秋雨先生像一位超然的独行侠,毅然决然地斩断功名的牵绊,深入历史第一现场,以他渊博的学识还原着历史的真相。他又像一位严谨而勇于担当的父辈,以简练而透彻的文字引导我走出人事的迷乱,获得一种清醒与理智。
而蒋勋先生则是我逐渐认识并喜欢的另一种风格的文化人。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到《孤独六讲》,再到他用了四年时间重读《红楼梦》整理出的八本《蒋勋说红楼梦》。先生隐于琐屑中的博学,以及他出于对作者与读者的尊重,力争像镜子一般客观呈现内容与细节,绝不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谦卑,给我极大的震撼。
正如他所说,当从一个高度眺望生命的忧伤与喜悦时,就会变得很淡泊。在他眼中,《红楼梦》就是一部佛经,《红楼梦》让他回到人间,拥有了一种极大的理解、宽容与谦卑,任何一种存活方式都自有他的艰难,仼何一种生命状态都为了完成自我,这其中没有好坏之分:能干泼辣的王熙凤自有管理层面的难处,陷于欲望之中而不可自拔的贾瑞也确让人可怜,刘姥姥有贫穷中的困窘,贾母有富贵中的失落,林黛玉在不妥协的坚持中走向死亡,薛宝钗在与现世的谈判中圆融地活下来,王一贴却在所有侮辱都不成其为侮辱时,获得了人生的大自在……
蒋先生不露声色地为你描绘着琐碎与细节,虽不像秋雨先生一样情感鲜明炽烈,字句掷地有声,但蒋先生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母辈,微笑而从容地望着你行走在他和风细雨式的文字中,这时也许你会不耐烦地抽身离开,另一种情形却是在耐心中沉淀出一片辉煌的宁静。
文字中有太多的未知,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找导师、亲属以及知己的过程,当某些文字正好契合了自己的经历或感思,内心便会升腾起一种狂喜。带着这样的期待,我继续行走在文字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