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纪伯伦有句话:
“对安逸的欲望,会扼杀灵魂的激情。”
偶尔的放松是对自己努力的奖赏,而持续的放松则是对自己生命的辜负。
人生短促,千万不要让自己过得太闲。
2.曾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叫作“挠痒定律”:
明明不觉得痒痒,但因为闲得无聊,没事就挠了一下,结果就会越挠越痒。
人也是如此,一旦太闲,就容易胡思乱想,杂念丛生。
3.太闲的人,哪怕一点小小的触动,都会纠结不安,在脑海中肆意发酵。
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情绪内耗,自怨自艾,过得十分不开心。
就像《菜根谭》所言: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
闲得太久,就会胡思乱想;闲得发慌,才会把鸡毛蒜皮都当回事。
很多时候,痛苦的根源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事情所引起的情绪内耗。
人一旦忙起来时,根本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处理复杂的情绪。
有事可做,有所盼,有所依,人生鲜活,谁还会在意那些个破事。
4.知乎上有个话题:一个人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废掉的?
高赞回答是:“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法,就是让他闲着、闲着、一直闲着。”
太闲,就像是一种慢性毒药,会让人不知不觉丧失对生活的热情。
5.正所谓“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太闲,容易让人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进而丧失对生命价值的感知能力。
6.心理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适度忙碌的人,其寿命比普通人高出29%,而且有更优秀的记忆力和推理能力。
无论大脑还是身体,都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身体越活跃,心智越有活力。
凡事尽力去做,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仅强健你的身体,还滋养你的心灵。
7.恒子不无自豪地说:
“珍惜生命最好的途径,就是把它淋漓尽致地燃烧透了,不停地去折腾自己喜欢的事。”
忙着,不仅仅是一种效率,也是一种人生境界,让人感到充实和快乐。
8.终日无所事事的人,心中没有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就只会虚耗精力和生命。
倘若过得忙碌充实,没时间体会负面情绪,不会变得更老,只会变得更好。
无论何时,都不要自我懈怠,而是遵循内心,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去生活。
人生下半场,珍惜当下,不浮不躁,不慌不忙,认真过好每一天,踏实走好每一步。
毕竟,我们的生活态度,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品质。
9.梁实秋曾说:
“闲,要闲得有滋味,忙,要忙得要价值,这样才像一个人。
深以为然。
忙是一种对生命的释放,闲则是一种对生命的修复。
既要在忙碌中充实自己,也要在闲暇中滋养自己。
不管有钱没钱,都别让自己太闲,人闲生余事,地闲长荒草。
生活要有节奏感,松弛有度,有事做事,无事修心。
读书、赚钱、工作,养身、养心,天地辽阔,人生有诸多不同的活法和选择。
忙时有序,闲时有趣,就是生活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