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作者通过对事物的咏叹来体现自已的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与作者的自身状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相符合,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等等。
古人很喜欢咏物。
代表作品如:
【唐】虞世南《咏蝉》
【元】王冕《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宋】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清】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唐】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其五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唐】骆宾王 《咏鹅》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大家可遂篇去鉴赏,理解,重在掌握写法。
写好咏物诗,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所谓“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虽表达意境不同,但都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二,充分运用形象思维,造形造意
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1,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安排的。
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一首诗的好坏,全在有无意境。所以诗要有创意。
所谓造形造意,就是创意。如有句:花飞枝影淡,对什么好呢?通过联想,上句花飞花落,枝影淡,是写景,自然想到人入景,可用人来人往(或车来车往),马蹄香。形成一幅美丽,完整的动画。
创意一般体现在诗联的上下句,可布局于全诗中。
2,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
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三,采用合适的修辞写作技巧
如,明喻,暗喻,借喻,拟人,排比,阅兵,假设,夸张,对比,设问,提疑(疑问或反问),等手法都是常用的修辞手段。好的咏物诗,无不用修辞,也无不关乎技巧。要巧接下句,上下一体,通达其意。要巧接转合,重在描写,收尾有“眼","诗心"力争表达明确,"诗眼"力求表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