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聊一件事,觉得有点意思。
前几天,他到小区门前一家理发店剪头,没剪成。朋友说,这家理发店是新开的,店面不大,装修布置的还算清爽利索,只是每天打门口过来过去,感觉生意不咋样,冷冷清清的。
他平时理发的店面稍远,大概有1.5公里。人是习惯性动物,剪了好多年,就不想挪地方。只是这几天是真的冷,实在不想走远。
进了店面一打听:剪头35元,会员价25。其实价格大体都差不多。所谓会员,就是先充值,后消费。这个可以理解,做生意吗,锁定客户十分重要。
于是,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就住这个小区,头回到你店来,给个会员价试剪一次,剪的好就办会员。
这话说得清晰明白,也很在理不是吗?一个30来岁的小伙子,大概是老板,好像听不懂一样,坚持没有会员就要35,表现出不好商量的样子。
朋友退了出来,冒着寒风去了原来的店,心想这个店他永远不会踏入了。
剪完头,路过那个店面,几个店员无精打采东倒西歪地看着手机,一个顾客都没有,心里想这个店大概撑不了多久。
他说,我真的不是为了10块钱而耿耿于怀,而是觉得无论如何,店老板都不应该让他这个首次上门的客户离开。
听了这个事情,我深以为然。
前两天听罗振宇老师的跨年演讲,其中一期有个重要的主题:你到底是对事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对事负责,你永远会被困在一个系统里,挣脱不了;而对人负责,就会挣脱系统的束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演讲十分精彩,给人醍醐灌顶之感。要分享他的观点,需要不小的篇幅才能说清,我这里只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从一个角度分享怎么理解这句话。
第一个例子是图书管理员的例子。
如果你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你到底是对书负责?还是对人负责?
按正常理解,当然要对书负责,这是你的职责所在,理由充分的让人无法辩驳。
对书负责,书得要干干净净的,不能在上面乱涂乱画乱折页,最好别碰,甚至干脆别看,这书最干净。你对书负责,实际上是对图书馆的管理规定负责,不管你看没看完,规定的时间学生必须把书还给我。
在你捍卫书的过程中,你发现没有,不知不觉,就站到了读书人的对立面。
这还不算完,换个角度看,作为图书管理员对书负责,对自己的有什么影响。
你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图书管理员,那么你做这些事需要的职业技能,在你上岗以后,最多一个星期,就能完全掌握,然后一辈子就用这一点技能混日子。能不能永远混下去,看看高速收费员、公交车售票员,应该一目了然。
北京十一联盟总校的校长李希贵老师,就做了一个颠覆性的改变。把十一学校图书馆大部分的书搬到了教室。这个动作,表面看起来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孩子们看书。
但李希贵校长告诉我,其实,他做这项改革的起点,是想改造一个职业,那就是:图书管理员。
罗振宇分析,因为图书管理员服务的不再是书,而是每一个教室里的老师和学生。我们可以算算账,就这么一个图书管理员,他每天要面对多少变量:
不同的班,上着不同的课;不同的老师,推荐着不同的书。为了能配合好每个老师,这个图书管理员需要不断地跟所有老师交流,动态调整这些书。
这堂课市面上还有哪些好书新书?在有限的预算之内,怎样到货更快?怎么优化登记流程,让新书第一时间送到教室,正好赶上学习进度?不用的书、撤下来的书,怎么处理?外面捐赠来的书怎么办?
不再多说了,就这一个举措改变了图书管理员的原有生态和职业的天花板。
在学校里,他不只是管书的,他可以成为专业的阅读指导老师。如果他愿意,他甚至可以凭这门日渐精进的本事,去创个业。比如开个书店,甚至是创办一个出版机构。
还有一个例子不得不说,也是罗老师文章中提到的。
今年他有个同事告诉他,他因为出国回来,被隔离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和外面一切的交流,是隔着玻璃的。
那天来了个护士,拍了拍窗户,举起一张A4纸,上面写着:“你今天有没有不舒服?”他的同事摇了摇头。于是护士又把那张纸反过来,纸上什么也没写,只是画了一张笑脸。
这个笑脸她可以画,也可以不画。但这位护士画了,她在表明:我关心你,我希望你开心些。
这个护士会失业吗?我想绝对不会,因为他永远对人,而不是机械的对事。
你看,当一群人深陷在自己的社会分工中,只会对事负责的时候,总会有另一群人觉醒过来,能跨越出自己的社会分工,对人负责。
就这个改变,一下子就打开了自己的职业限制,使他们获得发展的空间。
不管外卖小哥还是保险推销员,这些我们身边看似很无奈、没前途的职业,都会有人不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其中的诀窍,无不有意无意在践行者对人负责的理念。
记得有一句话:要想写好诗,功夫在诗外。其实做生意何尝不是如此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