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人们经常提到“原生家庭”这一概念,认为人在塑造认知的黄金时期,即幼年和少年时期,与其家庭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会对其产生极大影响。成年人许多性格、心理、认知上的问题都能从他幼时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得到答案。
到底什么是原生家庭呢?
引用:原生家庭就是某人与其双亲组成的家庭,即人在幼年和少年时代与抚养其长大的监护人组成的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一、我们是怎么被原生家庭影响的呢?
1、被卷入家庭的纷争
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不是因你而来,而是借你而来……
我们的父母应该没有读过这样的诗句,即便读过也没能理解。于是我们的出生就成为了他们相互较量的武器和筹码。
在记忆中,很多老人在劝和一对吵架想要离婚的年轻夫妻时经常会说:
“快生个孩子吧,这样你们就会好好过。”
“快生个孩子吧,这样你的爱人一定就会顾家了!”
婚姻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都需要达到一种平衡,一旦失衡,譬如,吵架、冷战,婚姻关系随时就有可能破裂,这时候急需一个第三者去帮助他们缓解冲突。
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他们解决夫妻问题的工具。
我们是否还记得,父母吵架以后委屈的那一方曾经哭着对我们说:你爸爸(或妈妈)是多么冷酷无情的对待她(他)。立刻我们就接收到弱者这一方的情绪,开始同情并和她(他)一起抱怨另一位,从而卷入到父母的纠纷中。
现在我们再来回忆这些情节,你能否意识到,我们的父母其实是在借助我们去维持家庭的平衡关系呢?她(他)拉拢我们,从而去与另一位抗衡达到家庭关系的平衡。
可作为孩子无论站在哪一方,我们都是输。
他们忽略了我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应该与他们有界限的。
2、被误导
心理治疗师麦克布莱德在她的著作《母亲的羁绊》里描述过这样一类母亲:
她们内心脆弱,没有安全感,会把自己的感情在孩子面前表露无疑。虽然她们是成年人但却像一个孩子一样从我们这里寻求安慰、让我们来为她做决定。
表面上,她在征求我们的意见把我们当成地位平等的“朋友”,实际上她只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逃避自己为人母的职责。
大人的很多事情,孩子尚且连理解都不能做到更何况是为其做决定呢?这个时候的我们往往是无奈和痛苦的。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会使得我们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年幼的我们和少年的我们是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持久而稳定的爱的,如若我们的父母还像一个孩子一样,自身就是一个软弱没有担当的人,要从孩子身上索取爱以自慰,那么这势必又是一种界限混乱的家庭关系。
3、被控制
“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
长大后,我们就很有可能成了像我们父母那样的人。
一个尚未结婚的年轻人可能马上就会反驳:我就不像我的父母,我甚至讨厌我父母的一些行为。我怎么可能变成他们那样?!
我也曾这么想过。可是当我有一次在辅导女儿做数学作业,因为教过数遍而她仍然不会的时候,“你怎么这么笨!”差点就脱口而出了。这句话,不就是小时候,父母无数次对我吼的话吗?
我们确实讨厌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某些行为,我们也决定以后不要做那样的人,可是在那个完全无意识、被动接受一切互动模式的原生家庭系统里,我们已然不知不觉的成为了像我们父母的那样的人。
为了生存而去适应,为了获得关注而去迎合,为了满足父母的控制欲而被控制。
最后去成为父母想让我们成为的人。
4、被牺牲
之前提到过,家庭关系其实和别的关系一样,为了不走向破裂它就必须维持平衡。这种平衡势必会带来部分人的牺牲。
譬如,如果家里有一个强势的爸爸,很可能家里的孩子就需要牺牲自己的主见和自由来适应这个家庭系统,维持家庭关系的平衡。
而如果家里有一个懦弱的母亲,很可能家里的孩子就得牺牲自己的天真和脆弱去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那如果我们生在一个关系疏离的家庭中,彼此之间互不关心和过问,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就会牺牲掉表达和沟通的权利来适应这个不闻不问的家庭系统。
或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家教严苛的家庭里,我们不被允许脆弱、哭泣和发泄情感,我们就很有可能牺牲掉自己的真实来顺应这个家庭对他的要求。
总而言之,孩子是最有可能成为原生家庭里被牺牲掉的那个成员。
二、除了对原生家庭无休止的控诉,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1、了解从哪里来,才能知道要到哪里去
我们有没有发现,如今“原生家庭”这个中性词看起来总是“血迹斑斑”,许多人一看到它就奋不顾身地要去刺它一剑、迫不及待地要去捅它一刀。
“原生家庭”已然变成了我们义愤填膺和控诉的对象。我们把自己内心受到的所有伤害都归因到这四个字上,这四个毫无辩驳能力的字上。
彼时我们深陷情境当中,可能无法客观的思考,用心的觉察。但此时,是时候与过去的自己相遇了。
了解我们的过去,才是疗愈的开始。
2、三度出生:寻找自我价值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提到过“三度出生”的概念。
她说,人的第一度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人的生命力和自然相结合。
人的第二度出生是我们进入到不同的原生家庭的系统里。
在那里我们逐渐形成了对世界的看法,对现实的观念,同时也确立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而第三度出生就是基于自我觉察和自我欣赏的心灵的再度成长。
当我们了解到自己是如何发现、理解、接纳、管理自己的时候,就是我们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
当我们脱离外在系统对我们的控制而独立出来,自己决定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三度出生了。
我们要有这么一个信念:我们是有希望改变的。
3、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在人性的层面与父母交流
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无论我们的童年、少年都经历了什么,我们始终会长大成人,第三度出生让我们得以从原生系统里独立出来。
我们再看到“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心中不会再汹涌澎湃了,我们已然从推卸责任的误区中走了出来,不再想要去改变我们的父母——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是人,不是神。
我们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是尽他们的所能在爱我们。
他们也用尽了他们所有的经验来帮助我们成长。即便会以打、骂、冷暴力和疏离的方式。
只不过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的从他的原生家庭系统里走出来,摒弃那些错误的观念,建立完整的人格,完成心灵的成长。
因此,我们需要在人性的层面与他们链接,相互懂得,深深理解。用期待代替怨恨,或者也不用期待只去接纳就好——接纳我们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轮到我们也成为原生家庭的时候,该如何做呢?
1、理解自己的孩子。
无论他经历什么都应该给予道德上的支持。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但一定要理解他的感受,了解他情感的需要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
不论他有多大,把他当作一个真实并且重要的个体来对待。
2、对自己行为和情绪负责。
不要使用粗暴和羞辱的管教方法。
不光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要将无关于孩子的情绪发泄到他身上,误导他做出不当的应变行为。
3、更看重孩子是什么样的人。
了解孩子真实的一面,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不仅要看重他们的智商和成绩更要看重他们的人品和德行。
4、把家庭的还给家庭,把孩子的还给孩子
别在孩子身上索取自我价值,譬如,把精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通过为孩子做很多事,来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好家长,这其实是给孩子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只要别人高兴,自己才有价值的讨好价值观。
我们应该建立自我提升的价值渠道,把家庭的还给家庭,让孩子从你身上汲取更多的爱和能量。
5、建立开放的家庭系统
开放的家庭系统是非常人性化的。当孩子打破了一个碗时,我们会先关心他是不是受了伤,而不是指责他的不小心。
我们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相信孩子最终能脱离父母逐渐长大。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同的观点,让其自然流露完整性潜力。
根据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不断调整家庭的互动模式以适应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四、结语
最后用我见到过最美的句子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
“爱你而不用绑住你
欣赏你而不须批判你
和你齐参与而不会伤害你
邀请你而不必强求你
离开你亦无须言歉疚
批评你但并非责备你
并且
帮助你而没有半点看低你
那么
我俩的相会就是真诚的
而且能彼此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