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小学阶段的生活,留下很多深深的烙印,不能忘怀。
红小兵
一年级念完,差点留级,父母跟老师多次死皮赖脸的求情,好歹让我跟着上了二年级。
二年级,学习对我依然艰难,却慢慢的走上了正轨,居然跟上了同学们的学习节奏。其实那个年代知识的作用不如现在,国家还没恢复高考。学生们没有升学压力,没有择校压力,家长对孩子也没那么多要求,只要将来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别当睁眼瞎就行。功课呢,也没现在的多,学的也不深、不难,可以说真的简单。那时候知识分子也不吃香,社会地位远不如军人、工人和农民,大家都认为学习差不多就行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没有现在孩子的大。回想起来,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可真是好老师,虽然严厉,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但认真负责,尽心尽力,不想让一个孩子掉队。只是我们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平时尽想着玩了,学习不好,真对不起老师。
可还是有同学爱学习,成绩好,颇受老师青睐和欣赏。其实我们这些学渣也想当好学生,只是不会学习。眼看着一个个好朋友,一年级就当上了红小兵,戴上红领巾,有的还当上班干部。真让人羡慕。学习不争气,还想当红小兵,做梦,那可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鲜血染红的。
一年级在羡慕别人中渡过,有时想借同学的领巾戴戴,但大家可认真呢,不给,那可是荣誉,你哪有资格。唉,啥时自己才能戴上呢?
随着二年级的学习状况改观,又积极参加班里各项活动,(忘了当时写不写想当红小兵的申请书了)二年级还真当上了红小兵了,带上了鲜红的领巾,(还举行了入队仪式——这个不敢肯定),那个激动,那个神圣,终于成了共产主义接班人(虽然真的没有接上班)。后来红小兵改名了,叫少先队员。
葫芦峪
终于写到葫芦峪,这可是一个重要地方,是阿吉拉孩子们天然的大游泳池,一到夏天那可热闹呢,大孩子、小孩子、半大小子集会似的,都聚集在这里。
葫芦峪,在阿吉拉的东头,说是峪,其实就是个大水坑。坑是怎么形成的,说不清楚。水却是从车站那的一条小河,一路向南蜿蜒而来,汇集在此。
葫芦峪又在包西车站的南面,只要是阿吉拉人,在去车站时,都能看到流往葫芦峪的水源——小河(不知道小河是不是它的名字),七十年代时河水清澈见底,还有鱼虾。河上一座小桥,桥南是一片水域,夏天菖蒲葱葱,小时候采过嫩嫩的蒲棒芽,很好吃。秋冬也摘过干枯的蒲棒,一拍打,白毛满天飞舞,阳光下星星点点,蓝天中闪耀着光彩,美极了。过桥顺路北行,就到了涵洞,穿过涵洞就到了机务段领地。回忆至此,记忆开始混乱。过涵洞似乎应该先看到一条条纵横交错铁路,但记不清楚了。一方面原因是后来阿吉拉西站启用,从东里走的次数少了;另一方面,因为老做梦从这里走,但路老走不对,久了,梦境和记忆就分不清楚,彻底混乱了。
葫芦峪是男孩子的天堂,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每年夏天一到,这里就聚集几十个孩子,光着屁股,披噜噗噜的跳进水,打水仗、游泳,其实游泳就是狗刨,那时孩子也不知道什么蛙泳、自由泳什么的,这里能漂起来、游起来就快乐的不行,水边场面一片混乱,充满了笑闹声……
冬天这里变成了冰车的天下,这时节男孩女孩都有,各式样的冰车都能见到,孩子们的父母大多数是工人,手巧着呢,工人的孩子也不差,创造力无穷。冰车主要分单腿和双腿两类。双腿又分跪式和座式,对滑行技术要求不高,上了冰车,两个冰锥一扎一用力,走你;单腿冰车主要是蹲式,对个人条件和技术要求就高了,人不能胖,脚不能太大,个子不能太高,否则不是上不去就是把冰车压坏或者滑不走,还要要求有平衡能力。滑单腿难是有道理的,因为滑起来单腿帅啊,速度快,嗖嗖嗖,拐弯,变道,超车,只见冰面上的单腿车主衣袂飘飘,如同武侠中的侠客在冰面上飞行……
事物总是两方面的,葫芦峪是天堂,也成了一些人的地狱。有些孩子永远留在了那里,丢了小命。这跟葫芦峪的形状结构有关,听它的名字,葫芦峪,就是像葫芦一样的水坑,口小底深,水边浅中间深,底下还是烂泥水草。死人惨案,时有发生。家长们都禁止孩子入内,但小孩子经不住诱惑啊!所以家长们加强检查,回家在小孩皮上挠,出白道子印记的,就是偷偷下过水啦,一顿胖揍。我的父母同样告诫我们,我们哥俩本来就听话、胆又小,所以还真没下过水,也就没学会游泳。直到二十几年后,在北京读研时,终于在学校学会了游泳,也算圆了童年游泳梦。
我的好朋友——文,小学的时候,冬天在葫芦峪的冰面上玩耍,冰面断裂掉进冰水中,好在他会狗刨,三划拉两划拉到冰面旁,旁边小伙伴出手相救,他才脱险了,多年后聊起,他仍心有余悸…
这里也产生过救人英雄,记得我是初中时,高年级的一个同学因为在葫芦峪救人,其英雄事迹被广为宣传,学习成绩不好的他,还被保送上了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