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热影,观后感铺天盖地。主人公刘峰,何小平的一生遭际,引发人们对人性——准确地说,是对善良的人性的价值思考。流行的观点:“善良应该有智慧,有原则、有底线,甚至还说有锋芒。”一个笔名小悦的编者还以一个母亲的口吻给13岁的女儿写下了五条人生智慧箴言。记忆中最鲜明的有一条:“过分善良与傻瓜无异。”
同事同天观影,第二天一清早跟我说,她哭了一地。我呆呆地听过,无法共鸣。我一次也没哭,真的,连眼热都不曾有过。我只是感觉一种无穷的逼压,从四面不留一线空隙地向我压过来,我感到窒息的恐慌和孤独。血管似乎冰凝,流不动,我觉得心头的热气在一点点泄漏,我紧闭双唇,那热气从毛孔里挤出。那一夜,我反常地寻找每一个能与家人呆在一块儿的机会,寻求他们给我热气。
当我渐渐,渐渐地收回热气的时候,我想我该对自己说点什么了。
刘峰,刘峰,小说里称雷又峰(若不是生活的真实,真佩服作者的妙手偶得)。一个好人,好到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好到类似神一样的让人不敢相信他会去因为爱去拥抱一个心爱的女人。因这好,本来正常的发乎情的人性表达被人当作阴险下流。这就是一个好人哪。他的好不出自功利,他的好不计较喜恶,他的好更不计较受恩者的出身贵贱。他善良肋人,只是出于内心不忍,不忍心看大伙儿受罪,不忍心看人家受欺辱,不忍心看战友受窘,不忍心看好东西被糟蹋。
也因此,他成为让我们汲取教训的对象,不要过分善良,善良要有智慧,善良要有底线,善良要有原则,善良要有锋芒。他的错,他的悲剧,善良成为他的原罪。
他让我想起了胡屠户骂范进的话:“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凡事得立起体统来……不要跟那些种田的、扒粪的,平起平坐……”。我似乎明白:却原来,忠厚是与平等无关,去掉忠厚,我们长出来的是势利,是威势。
他又使我想起了人们谈论人时的口头禅:“××是个好人,就是命太苦了。”似乎好人总是与命苦相依为命。
相信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愿意善良与幸福相伴相生,也期盼“善有善报”。更坚信,善良必将带来心灵的宁静与快乐,幸福的至高境界就是止于至善。
我苦苦挣扎。我不甘心,不甘心在每一次内心喷发恻隐之情时要考量原则,要思虑底线,要纠结后果。我甚至有些害怕那一时刻的纠结。不是吗?因为纠结,才有了倒地的老人和患病者遭遇“扶不扶”的犹疑而最终失去生还的希望;因为原则,才有医者因医疗费没有到账而延迟救治;因为锋芒,才有了患者对于正常的无医可治而大闹医院甚至把屠刀砍向救治自己的天使。
然而我也迟疑不决。我不敢肯定,江歌事件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不敢坚定,我扶起的陌生人,会不会也指认是我撞倒了他;我更见得多,好人并不都有好报。
是的,好人往往备受是痛苦的。张爱玲就曾说:“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这话很有道理。因为善良,好人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他就苦。但这种苦是可以解除的,比如像刘峰,替何小平保守父亲的秘密,替团里追赶回跑失的猪,替大家吃掉烂皮的饺子,他行善的同时,解除他人的苦,自己心里的煎熬也解除了。
然而,还有另一种苦,却永远不会解除。如片中的刘锋,一辈子只顾善良,哪怕经受打击,从一个标兵发配到连队,然后到生死攸关的战场;又因英勇作战的后带来的残疾,遭受生活的困顿,到至于老婆背叛;甚而因生活的困顿沦落到社会的弱势群体,遭遇城管的讹诈。时代变迁,早已不是那个扭曲人性的虚妄社会,然而生活的轨道似乎仍然在悖离“善有善报”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如果刘峰们还在我们身边,当他们从各个媒体上读到人们以他们为反面教材教育自己、朋友、孩子“别在像刘峰一样犯傻,过分善良与傻瓜无异”,我想他们的苦已经永世不得超脱。
是的,永世不得超脱。不过不得超脱的不止是他们,或许也有我们这些智者。
我继续挣扎。也不奇怪,今天读到歌者朴树的话:“谁人不是一边不想活了,一边好好地活着?”人生的挣扎,本是一种常态,善良的坚守也逃不过。
严歌苓说::“善良是我们最大的软肋,也是我们最大的救赎。”我选择继续善良,并在承受痛苦中寒凉。因为善良的信仰,本是出自本心,无法计较得失。我愿意用善良拯救凉薄于善良人们,我想理性可能更多地教给人们计量,唯有善良能唤醒善良。
感谢严歌苓,片子的结尾,给了我们一点儿慰安。活得滋润的林丁丁——那个背着良心诬告刘峰的林丁丁,被并不怎么好人的郝淑雯那样笑谑:“怕是隔着假手也不愿意摸了。”不愿意摸的不只是走形的肉体,更有那违背良知的心灵。感谢作者借萧穗子的口道出的结局,在同学聚会中,唯有刘峰和何小平平和淡然的生活,虽然他们没有孩子绕膝的天伦,却有相互依靠的取暖。
是的,善,原本出自于善,也归于善。它不屑用结果和价值的标准来衡量。樊登面对老婆对他抱怨:“你干吗老让我做好人,而受那些坏人的欺负?”他劝诫说:“你求仁,仁得到了,你还要求什么呢?”圣贤孔子教导:“我欲仁,斯仁至矣。”不求其它。
2017、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