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晚秋初冬,天气渐寒,不少人开始艾灸养生。
艾灸,即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采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又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对于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而气血虚弱的患者,艾灸具有温经活络,促使机体产生温热效应,发挥温通气血、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艾灸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
现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于不舒服时采用电子艾灸仪或者艾条灸一下,我们也已经介绍了很多艾灸相关的知识,但如果您能把握最佳的艾灸时机,将能帮助您更好地利用艾灸,保健强身。
艾灸能治病,亦能保健养生。当有病痛时,若证情需要,随时都可用灸。但此文所讨论的,是为了保健养生,如何把握最佳时机应用艾灸。
其一,人以火立极,以火为枢
人生于天地之间,亦受天地气机影响。天地有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春则阳气升,夏则阳气浮,秋则阳气敛,冬则阳气藏。随着四时变化,人的阳气亦有春升、夏浮、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
春夏皆属阳,春温而夏热,温热为同类,从春变为夏即从升变为浮,升已自然浮;秋冬皆属阴,秋凉而冬寒,凉寒为同类,从秋变为冬即从敛变为藏,敛已自然藏。
但从夏变为秋却不同,夏属阳而秋属阴,从阳变为阴需要一个枢机。这个枢机为阳枢,名为少阳,少阳为相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上浮的态势,由浮变为敛;
从冬变为春亦如此,冬属阴而春属阳,从阴变为阳也需要一个枢机。这个枢机为阴枢,名为少阴,少阴为君火,火气发力,则能扭转阳气闭藏的态势,从藏变为升。
由此说,人身有两个枢机,一则少阳,一则少阴,两个枢机皆属火。人以火为枢机,因为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人的生命源于太阳,太阳为火,人亦如此,以火立极。生命的阴阳变化,需要火力来作为枢机。
其二,用灸的时机
就一年而论,天地气机变化不仅有四时的升浮敛藏,还有其他的变化。比如,二十四节气,每个新节气的到来都伴随着天地气机的细微变化。再如,天有六气,六气亦有变化。为了方便记忆,我编了首诗:“风木起大寒,春分君火炎。小满是相火,大暑湿土沾。秋分燥金降,小雪水始寒。”
一年有六步主气(地气),由大寒开始,到来年的大寒结束,每步气60天。初之气名为厥阴风木,由大寒日开始;二之气名为少阴君火,自春分日开始,其余可类推。这些六气变化的日子也是节气交替的日子。
二十四节气时的天地气机变化亦有强度的不同。
从天地阴阳来看,冬至和夏至是天地气机变化最为剧烈的时节,冬至则由阴转阳,夏至则由阳转阴。逢二至节气,人气亦变化剧烈,体虚之人即容易生病,甚至病情加重或旧病复发。
阳升阴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故二至(夏至与冬至)是大的节点;升降平衡,阴阳均等,二分(春分与秋分)亦是重要的节点;再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为大的节点。六气变化亦有六个节点,包括大寒、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以上这些都是比较大的节点,也是最需要枢机发挥作用的时候。
逢节气之时,气机必滞塞难行,要想顺利通过,需要用火来枢转。
艾灸用的是火,火能扶阳,火为枢机。若能在每次天地气机变化时及时用灸,即可借灸火之力以加强枢机运转,让人体能轻松地跟上天地气机变化的节奏。这样岂不是可以更好地顺应天地,把握阴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如何把握艾灸的时机?可在节气变化的当天及前后各一天开始艾灸,可取神阙或关元穴,灸之可以温养先天之本。既可用艾条温和灸,亦可用艾柱灸,或用其他各种方便的灸法。总以灸后周身温暖,精神焕发,体力充沛,不畏寒暑为度。
其三,艾灸足三里的时机
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
艾灸足三里法亦可用于以下几个时机。
一则,幼儿园或学校里的同学感冒发烧了,未病的孩子可以先灸足三里,能预防生病。
二则,某地有传染病流行,医生要进入疫区工作,需提前艾灸足三里,有利于医生不感染疾病。
三则,传染病流行期间,为了预防被传染,可提前艾灸足三里。
分析其机理:现代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中医来分析,足三里为胃经土穴,胃经多气多血,艾灸足三里最能健旺气血,正旺则邪祛,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理。
日本有个长寿家族,其养生方法是:每逢农历的初一至初八即艾灸足三里。这是按月亮盈亏之理,借灸火以温升阳气,与以上所论的按太阳变化规律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