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二十天学习心得----《答聂文蔚》

聂文蔚即聂豹(1487—1563年),文蔚是他的字,江西吉安永丰人,号双江。是明代有名的廉吏之一,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五年(1526年)春,因公赴闽,途经杭州,当时王阳明在绍兴讲学,聂豹不顾别人劝阻,前往就教。著有《困辨录》一书,在“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归寂”说,表现出不同于王学的思想特色。但他对王阳明却极为崇拜,王阳明在浙江时曾与之相见,王死后,聂豹立位北面再拜,始称门生。

王阳明在这里先是说了些谦和之言,随后阐述了致良知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尧、舜、三王之所以能治理天下并保证其政治活动的正当性,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本着良知而言行。人就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与其本系一体。民间疾苦,又有哪一件不是自己的切肤之痛?不知道自身痛苦的人,就是没有是非之心的人。是非之心,不需要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就能分辨,这就是所谓的良知。良知自在人的心中,不论贤愚,从古到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君子,只要专心在致良知上,那么自然能具备共同的是非好恶,待人如己,视国如家,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以求得天下的大治。政治家作为掌握政治资源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治理的一方,如果按照良知处理政治事务,必然符合民众的愿望,因为不管是政治人物还是一般民众,在所具有的良知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上下一致,圣凡同心,天下便可得而治也。这个境界,便是阳明梦寐以求的社会大同。

一部分人以仁义为招牌,做着一些自私自利的勾当;用诡辩去取悦世俗,用虚伪的行为来博得名誉。把掩盖别人的善良当做自己的长处,攻击别人的隐私窃取正直的虚名。为泄私愤而相互争斗却认为是为正义而献身,阴险地互相倾轧却说是疾恶如仇,嫉贤妒能却以为自己能主持公道,恣意放纵却以为自己爱憎分明。王阳明提出良知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是对现实的社会状况有深刻的切肤之痛。社会上“良知之学不明”,也就意味着对传统儒家价值的信仰淡薄了。由此而来,对朱子穷尽万理所蕴含的那种切己功夫也就逐渐地演变成书上的义理,良知德行之知也就流入到自然物理知识或文字知识的误区里面,积重难返,越来越难以自拔。可以说阳明心学是对朱子学后人流弊的一个拨乱反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聂文蔚何许人也,先生篇篇都是惺惺相惜之情,“与其尽信于天下,不若真信于一人。道固自在,学亦自在,天下信之不为多,一...
    轻声慢语阅读 4,839评论 0 1
  • 一、只要写回信的缘起及聂文蔚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以及对自己的学说不被世人理解相信的坦然心态。 二、展现了古之大治的...
    沐一儿阅读 3,587评论 0 1
  • 人事老刘阅读 1,729评论 0 2
  • 我想用优美的文字 来写出完美的句子 能让你耳目一新 但,可惜我看书太少 即使搜肠刮肚也建不出一间“茅屋” 我想用端...
    蓝石村村民阅读 1,332评论 0 0
  • 我是日记星球26号朵女郎星宝宝,正在参加孙老师的第5期21天蜕变之旅,这是我的第260天原创日记,我相信日积月积的...
    晴致生活馆阅读 2,46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