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名有若,字子有,是孔子的学生,少孔子四十三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考悌是人之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那么孝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其实孝就是西方文化中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
中国文化讲究这个孝,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孝呢?绝对有,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或打电话给子女,使他们得以准备,这是对子女的一种尊重,其实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
其实不光是人,就是一般的动物都有母爱的本能,母鸡护小鸡的现象不也体现了伟大的母性,但是动物跟人不一样,往往等小孩长大了,就各自走开互不相顾了。而人为什么会不一样,这就是文化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经历多少失败、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这个文化系统。
什么叫做“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占有一席,为什么呢?因为有时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能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对朋友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弟”就包括了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我们再看有子说的这段话。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悌”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
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其根本就是“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次要的,学问之道在于自己做人的根本,在于人生的建立和内心的修养。所以说“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有其实实在在的内涵。换句话说,是在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就是所谓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是“人”的本。而这个“仁”,就是孔子学问的最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