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踽踽独行,如一粒微尘般渺小普通。但,微尘也有自己的舞台,平凡并不等于平庸。
就如书中所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而沉沦!”
我会被淹没吗?我也这样问自己。我想这本书给了我答案。
----序
初读,山长水阔知何处
初读《平凡的世界》尚在高中,那时候照着很多书单一本本的啃,大多都是囫囵吞枣的去读了,并没有领悟到什么道理。当时写的读书笔记也是笼统的记述了小说的梗概--小说讲的是1975年到1985年发生在陕北农村的故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个人物为代表和线索,全景式的展现了中国现代城乡各阶层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交织,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画面。写了一群平凡的人的不平凡的生活。
或许,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样一部巨著所表达的意义,但《平凡的世界》的确激励了身处在高中的我,至少在历史这一学科上还是很有作用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出身山村的我,读书是最好的出路。知识的丰富可以慰藉物质生活的贫穷。无论多么平凡的人,都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奋斗。
再读,衣带渐宽终不悔
再读《平凡的世界》就是在大学了,好书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因为它会给你带去深刻的影响,而有些影响惠及终生。
我想真正接触过土地的人能更深切的感受到土地和乡村之于农民的意义。我看这本书时,觉得每个人都是有生活原型的,这不就是我生活的村子吗?不就是我童年看到过的影子吗?虽然我是90后,但是我的父辈祖辈真真实实的经历了书中的一切,我小时候也试过穷的吃不起肉。是我与大家脱节了,还是大家都甜太久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苦了。
现代化已经让我们走的太远了,但我每每翻卷,总是有种酸楚和喟叹。即使那个苦难的年代已经远去,但生长在这个安逸而危机重重的社会,我依然需要经历过那一切的父辈点播。在他们的青春岁月里,热血与冲劲远比我们大得多,而我们这批纠结于无谓痛苦的年轻人所需要,所缺乏的究竟是什么?这很值得思考。
我想这本书教给了我吃苦和反思的品质, 独在异乡求学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辛苦难熬的实习也不过如此。这些只是生活艰难的冰山一角,根本不足挂齿。我们都会在一条铺满荆棘的新路上摸索着前行,碰个鼻青眼肿几乎不可避免,而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条路上跌倒之后,爬起来继续走下去。 如书中所说:“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强大起来的。 ”
深思,灯火阑珊处
看完《平凡的世界》心绪久久不能平静,身处大学但尚在迷茫的我还是在苦恼自己的平凡普通,一无所长,一无所成沦为平庸。于是我回想书中的情节与人物。发现,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很平凡,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方向所以并不平庸。
大学以来,我并未加入任何组织与“体制”有些独来独往。可是《平凡的世界》让我知道--人,最怕的是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更怕的是无主见的裹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亦步亦趋丧失自我。
儒家讲“慎独”,是在没有监督时的道德自律。这跟大学的体制很像,尤其是我这样的“闲散人员”。所以我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才不至于虚度时光。在思考方向的时候我想到了书中的孙少平,他上学时吃着最差的黑馍还是坚持看书,后来在黄原做苦力时,也会在其他工友睡觉的鼾声中看书。而且他不是为了让别人欣赏才看书,他仅仅是因为热爱,所以对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丝不苟。他让自己独立于成败;独立于世俗的价值评判;独立于他人的褒贬臧否,只是自己尊重自己的热爱与理想。
我想我明白了我的方向,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于是我开始兼职,体味生活艰辛,也尽量自给自足;我会看很多的书,有三年间看完两百本的目标;我会一个人去很多的地方,多出去看看方发现世界之辽阔,有太多比目之所及更优秀的存在。或许,我做的这些事情很普通,甚至没有一些同学交很多朋友,拿奖学金,谈恋爱来的实在。但是,这些是我想做的,是平凡的我想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留下的一些印记。
我很平凡也特普通,生活的巨轮时时在碾压着我的理想,但我不甘心就此沉沦。平凡的是这个世界,不平凡的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