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
《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这篇文章,作者雷德福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经济规律在哪里都起作用,哪怕是在战俘营,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够进行交易,幸福就能无中生有。
二,公平与效率,哪个优先?
100年前美国的马粪争夺案的判决思路是: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公平的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而是整个社会长远发展的效率考量。因为有效,所以公平。
三,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比较和选择的学问。在比较时,不仅要看到那些看的见得东西,也要看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在100年前的文章《看的见的和看不见的》中说:好的经济学家和坏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能否看到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他在文中提到破窗理论,有国家发展,工人就业,节省物资三个常见变种。
四,区分愿望与结果。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如何富强的学问。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始于《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
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因为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的结果。经济学要问的是:为什么有时候好心会办坏事?比如: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为了保护穷人,但最后穷人的境遇反而更糟了;我们同工同酬,本来想保护弱势群体,最后却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而是一个冒号。因为人是有能动性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后,事态走向,往往事与愿违。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五,人是否理性,这个问题在经济学中不重要。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阿曼•阿尔钦1950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不确定性、进化和经济理论》,为经济学大厦找到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经济学里被引用最多的文章。
他说:首先世界是不确定性的。人没办法算出最优解,顶多是个最优的概率期间。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
经济学坚实的研究基础是:经济学关心的是存活条件。什么情况下,能存活下来,如果条件发生改变,存活的情况又会发生怎样改变。
通过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进化论观点视角,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制度的生存条件,是阿尔钦的创造性贡献。
六,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人性自私会推动社会进步。每个人在追求他自己的福利时过程中,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转变为对公共事业的推动。
人性自私,同时具有同情心和爱心。而人的爱心有限,随距离拉远而减弱。仅靠爱心不够,陌生人互助需要市场协调。
亚当•斯密睿智的看到:一个人尽毕生之力,亦难博得几个人好感。小圈子靠爱心,讲同情;大世界靠市场,讲规则。
看清人的两面性,找到对付两面性的方法,亚当•斯密就为市场经济找到了坚实的基础。被称为市场经济之父。
七,市场分工将成千上万的人联系在一起。
伦纳德•里德的文章《我,铅笔的故事》,详细讲述了,一只铅笔的生产过程。成千上万的人参与生产,而价格却微乎其微。这就是市场分工的力量,这是多么神奇的现象。
八,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世界扶贫组织多年行善扶贫,难见成效的四大原因:
1、缺乏反馈机制,怎样行善才是有效率的。
2、委托代理问题。花的不是自己的钱,认真程度大打折扣。
3、所托非人问题。很多贫穷是由政府造成,把钱给这些政府,适得其反的效果。
4、养懒汉效应。扶贫会造成人的依赖和惰性。只希望持续获得援助。
而商业行为,由于市场机制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大幅持续而高效的改进了人们的福利,降低商品价格,从根本上大幅度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因此说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九,稀缺让经济学大厦更稳固。
什么造成稀缺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物质越丰富,需求越新奇。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十,选择和歧视。
歧视是不可避免的。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四个概念,其实是一体的。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避免,歧视就不可避免。
资源是稀缺的,比如大学招生名额100个,照顾了这个群体,就会损害另一个群体的利益。凡做选择,必有歧视。
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十一,凡歧视必得付出代价。
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中说: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出代价。
歧视的起源:一是偏好。二是信息不对称。以偏概全,有时也是不得已。对别人歧视越多,自己付出的代价越大。
比如,马云当年找投资人,有人觉得他夸夸其谈,不靠谱,不把钱投给他,现在,应该会很后悔。错误的歧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偏远小镇歧视更严重,而繁华大都市歧视现象会少很多。因为不需要付出很多代价,我们会纵容自己的歧视习惯。当我们要付出很高代价时,就会节制自己的歧视习惯。
十二,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现实中,歧视往往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歧视往往是有效率的。如果出于政治原因,政府逼着市场改变歧视标准的话,就可能酿成恶果。
比如美国次贷危机。银行本来是谨慎理性,歧视弱势群体,不愿意放贷给他们。大多数人是买不起房子的。可政府要遏制歧视,开始平权运动,要矫正社会不公,支持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威逼利诱银行放贷。而银行知道这些债务是有毒的,就把这些债务打包成一些产品,卖来卖去,击鼓传花。最后的结果就是金融海啸,次贷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