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任何关系都是阶段性的,别太上头

收到一条留言:好失落,曾和大学室友无话不谈,可毕业后只剩敷衍,看到她晒新朋友合照才明白,她的世界没有我了。

我在下面回复:很多人,本就只够陪你走一段路。

生活中,总有人把初见的热络当永远,把一次投契掏心掏肺,觉得真心付出就该长久。

可现实是,多数关系像季节更替、花开会谢,从一开始就带着“阶段性”底色。


所有关系,其实都有“保质期”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写:相遇总是猝不及防,离别都是蓄谋已久。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他和发小杰森形影不离十年,分离二十多年后重逢,他满心激动攀谈,对方却只剩淡淡附和,甚至反问“我跟你很熟吗?”

其实心理学中的“关系三阶段模型”,道破了大多数联结的真相。

最初的“激情期”靠新鲜感维系,可能是3-6个月,也可能像丹尼尔和杰森靠共同成长的时光延长到十年;

但缺乏持续的共鸣与联结,就会进入“价值对比期”——朋友间没了共同话题会疏远,合作伙伴没了利益或理念契合会散场。

可见,有些关系的保质期,本就只够陪自己走一段路。


太上头的背后,是你在“借关系补自己”


明知关系会结束,为什么还会陷进执念里?

说到底,是在借别人补自己的空缺。

· 慕强

上学围着风趣老师转,上班依赖能解决问题的同事……

你以为是欣赏,其实是借别人的光补自己的短板。

可自己成长后会发现,他人的光再亮,也不如自己长出铠甲。

· 拯救者

帮伴侣还债掏空积蓄、陪朋友熬夜找工作耽误自己项目……

你以为是善良,其实是借“拯救别人”,证明自己有用,逃避自己的无力。

可真正的救赎不是你拼尽全力,把他从泥里拽出来,自己却陷了进去;是他愿意伸手,你再递上一把伞。

· 配得感

别人一句夸奖记很久,一点善意就掏心掏肺……

你以为是珍惜,其实是把“被爱”的底气押在别人身上。

可花不会因为没人喜欢就不绽放,你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被爱,不用靠别人的善意证明。


最好的关系,

是并肩走而非绑着走


人生像地铁,总有人上车下车。

可我们总想拽着他人陪自己坐到终点,最后彼此狼狈。

其实真正健康的关系,从不是“你必须陪我”,而是“我们刚好同行”。

三毛与好友林青霞,一个远赴撒哈拉逐自由,一个留在台湾深耕演艺,却从不用亲密绑架对方。

想起时寄张明信片,重逢时喝杯茶,不用每天聊天,确定彼此的节奏。

这份不捆绑的情谊,反而更长久。

不必强求朋友天天联系,彼此需要时能出现就好;不用强求爱人时刻黏着,尊重彼此的追求就好。

这种各自生长,彼此守望的相处模式,也是关系最舒服的模样。

杨绛先生说:“任何关系到最后只是相识一场,大家也都是阶段性的陪伴。”

不必为留不住的人哭到天亮,也不必为了结束的关系否定过去。

当我们学会对陪自己走一段的人说谢谢,对要离开的人笑着挥手,会明白——

自己才是人生的主角,那些阶段性的相遇,不是为了绑住谁,而是为了让自己看清,我们不需要借别人的光,自己就是太阳。

下次再为关系上头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在留住他,还是在补自己?


与他人的相处,

藏着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阶段性的关系,不只是过客,更是照见自己的镜子。

例如总在关系里矛盾、患得患失,多是内心本就冲突、缺份笃定;关系结束后否定过去,是难接纳“真心没留住”;依赖别人,是没看见自己的力量。外在的关系困扰,都是内在未整合的部分。

改善关系要先调整内心,而改变始于接纳:接纳不完美,不苛责、不抗拒。

在彩虹之门,或许能帮我们慢慢找回这份“接纳自己”的能力:

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清自己与情绪需求;在舞蹈、绘画等减压活动中释放情绪,少些排斥,多些宽容,逐渐靠近“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以包容心对待自己,这份包容也会延伸到与人相处中——不计较,不焦虑。毕竟“我”是一切根源,内在顺了,外在的关系之路自然也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