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很多孩子难以从假期中脱离,恢复上学的状态,源于寒假这些被疫情困在家里的孩子们大多窝在家里哪都不能去,家长一上班,就开启了游戏打一天的模式。
为什么游戏有这么大吸引力,玩游戏有好处吗?
游戏是青少年的社交工具
一项针对北京市初高中生的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对游戏的心理需求由现实情感补偿与发泄、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和成就体验三个维度构成。其中人际交往与团队归属的需求强度最大。
其实现在的孩子们非常“可怜”,他们的生活基本上被各种兴趣班和学习填满,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可以放松的方式却越来越少,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也很局限。父母要求放学就回家,数学补习班下课就赶着去上钢琴课。社会内卷展现强烈趋势,导致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期望越来越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放了学就和朋友们去小卖部吃零食,在校门口玩卡牌,悠悠球,小陀螺,跳绳等各种活动,通过这些集体游戏活动让我们交到了很多朋友也从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
目前社会各部门为青少年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和资源相对匮乏,特别是缺乏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娱乐活动。学生们通过聚在一起玩一把游戏, 就能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足不出户也可以联络感情。不管男生女生,游戏可以让他们短暂的逃离学校、家庭所带来的沉重压力,并且和同龄人在虚拟世界中建立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从游戏中获取现实情感的补偿
Szalvatiz (1999)认为在现实人际交往汇总遇到障碍的人更加渴望紧密接触网络游戏。Armstrong等(2000)还发现自尊越低的人越容易网络成瘾,这是源于他们匮乏的社交技能和自信心不足。他们渴望与人沟通、需要关怀,这些现实中缺乏的情感需要可以通过游戏来获得补偿。同时也可以通过游戏来发泄现实中的不良情绪,缓解现实中的无奈和压力。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游戏成瘾的学生都是孤僻的、厌学的、家里是无人管的状态,他们的自卑和社交技能的缺乏导致他们无法进行正常社交,没有朋友,而游戏中队友的合作和互相信任可以弥补这点。
心理学家伯格认为:“个体如果在常态社会中缺少尊重和爱的需要,那么他的发展就会产生阻碍”。在游戏里,他们可以自由设计和塑造另一个“完美”的自己,用来弥补现实中没有得到的尊重和爱护,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不和谐和缺少沟通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对游戏成瘾,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父母关爱,就将精神寄托于网络,从网络中获得心理安慰。
如果我们的孩子对游戏着迷,我们父母应该想一想是否在生活中忽略了孩子的感情需求。
游戏可以获得个人成就体验
在游戏中克服挑战,从而获得一种自我成就的满足(Suler, 1998)。不断地得分、获得奖励、即刻的情感反馈以及自我成就感的实现都会提升游戏玩家的自尊心(Suler, 1999)。通过游戏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智力,让自己更有信心,享受乐趣、获得最佳体验。
游戏可以提升注意力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游戏没有任何用处,像毒品一样是万恶不赦的,但科学实验结果证明适当的玩游戏反而可以提高注意力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尤其是玩动作类电玩,如“和平精英”这类射击性手游。
利用脑扫描技术可以发现动作游戏玩家的顶叶(用于控制注意力)、额叶(控制持续专注力)、前带状皮层(控制解决冲突)这三大脑区的工作效率比一般人高。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动作游戏玩家们在多任务处理 (multimedia-tasking)上表现的非常优异,他们在转移任务上相当迅速,转移任务的代价相对很少。
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33岁
其实并不难理解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几乎人人都爱。我们下班后也会玩些小游戏来放松身心,数据显示游戏玩家的平均年龄为33岁,而不是十五六岁。
这的确令人惊讶,并且科学家们预测未来游戏玩家的主力将会变成中老年(Entertainment software association,2007)。游戏满足了人类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包括低层次的“缺失性需求”和高层次的“满足性需求”。
在禁止他们游戏之前,我们是否想过,当我们卸下工作之时,也是抱着手机刷得停不下来,从网络中获得短暂的压力释放,我们是否给自己的孩子树立了一个糟糕的榜样,自律尚且对成年人一样困难,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如此完美呢?
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是一种退避式应对生活压力事件的方式,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们做个榜样,树立正确纾解压力的方式,可以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
家人的陪伴和沟通可以有效避免孩子沉迷网络。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与生计而忽略了家中还有个需要关爱的孩子,希望我们可以下班后将手机放下,建立一个和子女沟通的时间与空间,倾听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孩子目前的情感状态。
理解了孩子为什么需要游戏、游戏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我们就不会再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而是要找到一个方法帮助他们适当进行游戏体验却不沉迷其中。
当我们再面对孩子玩游戏时,不会再一气之下切断网络、打骂孩子、没收电子产品,而是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控制使用时间,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从根源上改变孩子的行为模式。
欢迎预约咨询,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