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书就会精分。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又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才能平步青云,美眷环绕。苏先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才能让你流光溢彩,气质高雅。
听了这么多读书理由,不禁问自己:我为什么读书呢?
好像不为下笔有神,不为黄金屋,不为颜如玉,也不为脱俗的气质。
想来我读书好像是为了消化自身的一些无所适从的情绪。
因为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想的自然也就不一样。
也因为我看书的时候没有特别强的目的性,所以就特别喜欢胡思乱想。
比如我看到书里那些关于真挚情感的描写的时候,会忍不住想知道这个作者本人也是这样想的吗,是否也像他在书里表达的这样善良多情,他的人品是否也如作品这样博爱慈悲?如果他本身不是这样的人,那他不就是个表里不一,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再比如看到有人写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会想那他是不是真的就是一个铁骨铮铮,不惧生死,以国家社稷为重的大丈夫?
诸如此类,如果了解到一个标榜自己情深义重的人是个生活作风极其混乱不堪之人,一个
宣扬自己死而后已的人是个贪图享乐,贪生怕死之辈,那我要怎么面对他的作品呢?
顾城写: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他还写了: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早晨,阳光照在草上。我们站着,扶着自己的门窗,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每当我读到这样的诗句能想的到的就是他是个温柔,专注,深情,即使忧郁伤感也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
但是我看的故事里说他是个在婚内出轨,最后砍死了自己发妻的人。
不能想象一个写出这样诗句的人会是个杀人凶手。
还有就是最著名的民国的才女们的塑料姐妹花撕逼大战了。
每每这个时候就会把书扔了不看:这样人品有问题的人写得东西多是虚情假意,有什么可看?
但是冷静下来又想,作品是作品,作者是作者,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于是又把书拿起来看。。。
看着看着另外一个声音又会说:怎么可以这么中庸,明辨是非不懂吗?如此反复纠结精分。等把一本书读完一遍的时候也是真的感觉身体被掏空。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也能接受了一些。因为懂得了每个人都是多面的,立体的。他在当下写下的文章,表达的观点可能真的就是心中所想,后来的改变也是实实在在,谁能保证一辈子没有任何改变呢?也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无论变好还是变化,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一群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走的人。况且他们也不是神,也只是才华出众一些的人,他们也会有缺点,有偏执。值不值得一读现在看来不在作者本人,而在读者,如果你在他们的书里读到了想要的东西,或者让你学会反思,或者让你更有前行的力量,使得你生活变得更好,那不管他是如何样的人,读他的作品都是件值得的事情。
一部好的作品,本身就应该是多面的,这样不同的人才能在它那里得到不同的东西。有的时候可能也包括作者本身是个有瑕疵的人这件事。
从我读书这件事情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因为自己就是这样一分为二的性格,所以工作生活里遇到三观有问题的人就会自觉的拒绝打交道,有时候就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个讨厌他,耽误自己工作,更讨厌他这样一个死循环里。但是世上的很多事情和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后来看到康熙来了有一期主题好像是说工作伙伴的,里面蔡康永就对一个嘉宾说了一句:所以你就看他专不专业就好了,其他的就不用管啊。现在想来确实如此。生活里不喜欢的人太多太多,但是并非我不喜欢的人就是没有优点的,不值得交流的。而且很多时候站在别人的角度里我也是他不喜欢的人。
所以最后,追求完美无罪,苛求完太累,愿读书平和,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