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史话-吴慧颖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24日经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于是找了一本和台湾文化比较有关联的书看看。

去福建下属的城市旅游前,会习惯性地翻阅资料,福建的人文属性总会和台湾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而由福建的影响,对台湾的历史难免产生浓厚的兴趣。戏剧方面,歌仔戏、高甲戏、傀儡戏等戏剧都是经常出现的环节。歌仔戏在漳州市叫做芗剧,同一曲目闽台两地有着不同叫法,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境遇。

相比于之前费劲心思寻找高甲戏的资料,歌仔戏的资料丰富了很多。尤其是以歌仔戏为表演形式的电视剧,在网上非常多,遗憾的是由于都是古早的歌仔戏电视剧,画面都超级糊,实在没办法静心观看其艺术感,连明月等演员在节目中表示歌仔戏的拍摄成本高,导致优质的节目在电视台中出现尤为难得。强烈安利大家抽时间看看《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吕蒙正》等几部代表作。看到许多演员的采访中,对杨丽花和叶青两位演员都给予极高的赞赏,两位是国宝级演员在B站上的视频也是最多的。当代演员中,从快速看完的视频中,苏燕蓉的声音极具辨识度。

全书分为三部分,采用非常官方的介绍方式,从趣味性上看不如看许秀年等几位演员在综艺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更有意思。

《海峡情缘》追溯“唐山过台湾”的移民潮与中华戏曲播迁路径。歌仔戏自福建来,在台湾北部宜兰地区成长,故而其成长历程跨越了海峡两岸,使其发展历史有特殊地理环境下造就的特殊性,也成为海峡两岸关系的缩影。阐释歌仔戏为何成为两岸共同的乡愁记忆与文化纽带。

《百年沧桑》自19世纪末歌仔戏诞生起,历经日据时期压制、战后重建,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频繁交流,展示其在不同政治与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与嬗变。与其再说歌仔戏百年的发展,不如说是台湾的抗战史。彼时的环境更像是整个东南亚的缩影,国家主权无法得以保证,歌仔戏也便必须苟活于武士戏之下。

《悲情乡韵》聚焦音乐、行当、语言、题材等艺术层面,揭示歌仔戏以质朴情感表现民生悲欢、乡土眷恋的独特魅力。歌仔戏本身是在酬谢神明和取悦民众的同时,表现出一种价值观。不管是从乡土情结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均有其独特的贡献。此时,对音乐毫无研究的我才发现徐佳莹的《身骑白马》中高潮部分是以歌仔戏表现《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歌词中“回中原”一词,就不止是薛平贵回中原,大概还表示浅浅的一湾海峡下,两岸分开了太久。歌仔戏的形成主要有三大来源:歌仔、采茶和车鼓。其中最重要的是歌仔。所谓“歌仔”,就是“歌儿”的意思。一般将“七字调”唱腔的形成,视为歌仔戏诞生的标志。另及,仔的读音是“zi”,在闽方言中无意义,现在很多人念“zai”,是受到广东方言的影响,表示人。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落地扫”“半暝返”等过程,各个别称均为其吸纳不同戏曲的特色时的表现,正是这段经历,使其表现出不同的戏剧特色。

歌仔戏当下出现的老龄化窘境,年轻一代不管是练习时间还是练习方式都和老一辈截然不同,使其变革刻不容缓,如何跳脱传统下又恢复传统。当下大约只能从培养观众开始。下次去漳州旅游时,切记要先看看有没有歌仔戏表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