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买不读】
当一个不那么花钱的爱好跟收藏癖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结果可能是这个人生存的环境里肉眼可见堆满了这个“爱好”。
对我来说,这个“爱好”可能是书。
如果硬要加一个动词,那多半是“买”。就像有的女孩子喜欢买口红而有的男孩子喜欢买球鞋一样,我喜欢买书。
只是受限于经济和空间的双重制约,我买得尚且理智,远谈不上丧心病狂。然而丧心病狂的是,买了不拆,按高矮胖瘦、装帧质量、颜色风格或者其他能生拉硬拽出的规律,码放在书柜里。一排精美的书脊望过去,仿佛已经被“熏陶”。
经常被人问起,你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当然看不完了,想什么呢?
一度也因买了书不读而产生愧疚,直到无意见有人说:买书读了是读书人,买书不读是慈善家,这些买了不读的书,让很多书店活下来。
所以啊,高情商问法应是这样的:你是读书人还是慈善家?
那我大概就是个慈善家吧。
【原价买书是不可能的】
书买多了,活动空间遭到挤压,挑书的角度就逐渐刁钻起来,每一本新书的加入,都需要经过“价值配得上空间吗”的深刻拷问。说得通俗点,“价格”和“口碑”。
先说价格。
书友们多半知道,“猴当”和“狗东”时常有100-50的满减优惠,因此在网上购书这条路上,半价入手是及格线。那怎么在“及格”的基础上争取“高分”?资深购书仔(bushi)在经过长期摸索甚至交了不菲的“学费”后,进入了一个叫“山倒”的组织,才知道一个合格的book-buyer,“高于33折就没必要了”。
当然,白话这篇文字的初衷,并不是想把薅羊毛这件事掰开揉碎地写在纸面上,而是从一个纸质书爱好者的角度,分享一些我跟(买)书的小故事,以一种轻松随意、别太较真的口吻。
起笔这篇文字时,恰逢423世界读书日,优惠活动一波赶着一波,下单下得生活费都掏空的大有人在,熬夜抢优惠券的更是数不胜数,各种购书群、读书群里像过年一样热闹,动辄上千条记录,晒单的、晒书的、抢券的、发券的,眼花缭乱。
我熬不动夜(其实是穷),没抢到那么多大额优惠券,克制地、经过深思熟虑(其实是跟风)下了两单。虽然新书还没拿到,但买书的快乐已经开始了。
【也不是什么书都买】
再说评价。
相信许多朋友在选择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之前,偶尔也会翻翻豆瓣评分。读书亦然。注册豆瓣9年,主要都用来看评分、翻评论了。不少书评、影评在我这种半吊子眼中,可谓专业。
首先,“口碑”是我选书的第一指标。不过“口碑”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东西,不能太钻牛角尖。因此我会选择评价人数多且评分较高的,我当这是书的“群众基础”。一本书若能做到口碑一致,我想它应该是真的有料。
其次,我会更偏向于一些在我看来有“收藏价值”的书。关键词是“在我看来”。因为作为“收藏者”,我认为对一本书“价值”的判断不应忽视自己的主观体验,虽然一定程度会受市场的影响,但也不是别人嚷嚷什么就听什么。例如我偶尔也会买纸质书化的网文作品,原因无他,无非是独一无二的情怀,和不讲道理的偏爱。
同样是出于“收藏”的考虑,我在选书时,有时也会考虑纸张的质量。科普两个名词:轻型纸、胶版纸。具体区别度娘随手可见。
轻型纸的好处其实明显,轻便易读,软皮易翻,对爱读纸质书的人来说,是手不释卷的佳选。但坏处也同样易见,与胶版纸相比,在同样环境下更易变黄泛霉。例如我早年买的一些书,因保存不当,若干泛黄起霉,甚至生虫。可见书籍也如肌骨,需要包养和呵护,才能承受岁月与风霜。书友圈一直有关于纸张的争论,甚至出现了抵制轻型纸书的群体,但归根结底,书的内里是精神家园,书的品相或许重要,但“纸”本不该成为“止”的原因。
说了内容和纸张,本想再提一嘴装帧,但这东西我不懂,担心说不到点子上,反而出洋相,姑且留白。
最后想分享的,是版本。认识的书友里,有些热衷于收藏的“大佬”会入不同版本的同一册书,可见是爱和钱都到位了。钱不到位的我如果看上一本书,实力只够挑一个版本。怎么挑,我经验不足,只能去请教、去咨询、去网上查:哪个译本好,平装还是精装,普通精装还是典藏精装,诸如此类。早些年,我也不在意,但在蹚过几次翻译的雷之后,但凡原作非中文的译文书,下单前都要先做功课。如果没找到认可的版本,宁可不买,毕竟“晚的都不亏”。
【别被消费主义裹挟】
说了一大篇买买买,在这篇文字最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升华一下全文的主题,不然看起来颇有刺激消费的嫌疑(我真的没拿书商的推广费)。别的不谈,关于买不买书这件事,我不劝人,也不听劝。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识别自己真实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近些年,我对书籍的态度从一开始“珍惜到不忍折页”的爱护备至,逐渐变成了“划线批注盖藏书章”的大大咧咧,仿佛这样的痕迹交流才让一本书真正碰撞了阅读者的思想。而一些看过的、不打算继续收藏的书,也会挂二手平台,或在扉页题上赠言,为它寻一个新的去处。
我的阅读速度非常慢,慢到每个字如果不在心里默念出来,都理解不了它表达了什么含义。仔细计算一下,要把家里的藏书都读完,退休之前铁定是做不到的。
有时候看着这一柜子书,满架的字纸似乎在用怨恨的眼神瞪我。
瞪便瞪吧。
反正,该买还是会买。
读与不读,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