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及“古典教育与现代教育”时,著名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有一个指出:“贵族的教育就是打磨自身,使自己臻于完美。这乃是君子终生不渝的目标。”这恰如《诗经》所言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读之,我陷入了深思:自己三度回归校园读书,均未落入“拿个文凭,换个工作”“读个学历,谋求晋升”的俗套,而是“如琢如磨”了自己三番,今天看来,确实是深长地益于了自己。
生活的功利是要讲的,但学问的魅力呢?魅力不能战胜功利吗?在我,则是取之于学问魅力的。
我于静夜中常想:人,极尽自己的能力与能量,所占有并消费的物质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不为物役,当是人生一世的一个慎思而行。占有思想资源,虽然极尽一生也是有限的,但却使人生价值非凡,人生乐趣无限。所以,孔子的“君子不器”是要透辟之的——人,不是吃饭的工具,不是劳务工具,更不是货币驱动的机器,人是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并畅享自己的人生的。
古代少数贵族之所以注重以教育特别是自我教育打磨自身、臻于完美,除了郑也夫先生所指出的他们是最先脱离贫困而富裕生活外,我以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于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最先觉悟了人生,孔子当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人,无论贫富,活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一生,这不是人生的最大成就与成功吗?所以,我主张,温饱富裕后的今天,人应如古代贵族一样,在觉悟生活与人生上增智慧,在打磨自己完美生活与人生上见素质、强能力。何况,“智慧的副产品可以帮助人们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