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有好些年,模模糊糊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思辨门道,工作到今天再来读,是真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就中国哲学而言,是情感体验,你读老庄孔子,不是其中的道理,你可以把他们的文章理解成画了很多情感的格子,不同的年纪格子的区分度不同,界限是模糊的,但真正读进去了就是你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给搁进去了,会产生“哦,确实如此”的感觉,他们的感觉像是先验的,就像尼采说的,他不仅说出了你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还通过他说的内容把你带向了另一个可能的方向。
举例来说,亲子关系的各种矛盾,你想跳脱出来,心理咨询提供了很多方法,如果你用道家的有无的玄妙方法去处理,也会别样。因为亲子有种种羁绊,这种有,会让父母们感觉到天然就应该是这样子的:我讲的是对的,是为你好的,你应该听我的。把孩子对这个观念是无感的。
当作为父母的把拥有孩子、自己有正确的观念去教育孩子,这些种种“有”的幻觉去掉。亲子的关系就变成了无,恰恰是这样,你才能和孩子和平共处,和谐共处。所以你看到好的亲处关系基本上都在某种程度上去除了种种的有。这是一个心法。
再来看西方哲学,形象地问一个基本问题:你觉得我们在看外部事物的时候,是这些事物进入我们的眼里,心里?还是我们的眼和心伸出来一个抓手,把这些事物的抽象的内容抓到了自己的眼里,心里呢?是事物的反射,还是我们的抓取,还是两者都有?
如果你理解是前者,是我看到了某个东西,那么这是常识,不是哲学。如果你很魔幻的感觉到是自己的心或者眼睛伸出了一个东西,把事物给抓到自己心里,那么你就摸到了哲学之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理念世界。
再举个例子来理解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到了一个足球,一个篮球或者一个橘子,我们说从中感觉到他们都是圆圆的,所以叫做球体。从常识来说,似乎是这样子的:观察、抽象、概括的一个过程。但真相可能不是这样子的。有没有可能在我们的大脑中早就有一个关于球体的理念世界?关于空间和形状的直觉早就植根在我们固有的意识形式中?这既是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也是后期现象学的一个扬弃。
我们是看到了一个圆形,还是我们头脑中有一个理念的圆形,套到了这个事物上,说:哦,这是一个圆形。
这如何成为可能?
这就引申到了纯粹理性。关于纯粹理性最知名的莫过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什么是纯粹理性呢?就是不借助于任何其他的物质就能够理解和感知的。
举例来说,几何选就是纯粹理性的。点,只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它没有任何材料,也没有任何面积,理念中真实存在,又不存在任何自然物当中。 如果这个不能理解,就理解一下非欧几何。
我们普通的几何什么点线面,圆柱圆锥三。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镜像,但是费用几何?他研究的大致上是不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东西,是说在宇观或者是微观的领域当中,光线受到引力的作用弯曲了,在几何学中应该是如何计算的。
我要说这些都是我在坐地铁的时候用手机写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