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艾修伯里是一名飞行员。在他的飞行生涯中,有无数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1921年4月,他首次驾机便险遭意外;1932年,他担任试飞员,在驾驶一架新机时险些罹难;1938年2月,在危地马拉起飞时,飞机栽到机场附近,他身负重伤(脑震荡,全身八处骨折)……即便如此,二战时,鉴于健康状况不在应征之列的情况下,他还是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卫祖国而战。
在他的散文集《人类的大地》中,有一篇是写飞机坠毁在沙漠中,在各种求生措施均告失败后,濒临死亡的情境。与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不同,文中的主人公既没有对求生的狂热欲望,也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垂死挣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超乎常人的坦然与平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热爱自己的生命,他说:“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那就是生命。”只是因为他知道:“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得坦然,死得从容,因为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也赋予死亡以意义。”在临死前还能保持如此冷静、理性的思考,不禁令人感到内心的震撼。也许只有经历过生死、体会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才能写出这样看似平淡、实则深邃的文字吧。
根据他的种种经历和表现来看,他应当是个不折不扣的硬汉,又何以写出《小王子》这般细腻的文字?
我找到他的照片,在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里,他都穿着飞行服,一双黑白分明的眼睛里透着某种诗人般的忧郁。他的脸部线条柔和,但表情平静,给人一种冷峻的感觉。看到他,我突然想到了那个总是有点忧郁的小王子。
圣艾修伯里自幼丧父,缺少父爱的他依恋母亲,因此内心敏感纤细,同时又富有童真。1940年,法国战败,随着欧战开始,圣艾修伯里应征入伍,参加空军侦察行动,目睹法国空军大溃败。他复员彷徨了一段时间,辗转来到了美国。他认为,童年是盼望奇迹、追求温情、充满梦想的时代,相比之下,现在的大人讲求实际、虚荣肤浅,因此“大人应以孩子为榜样。”于是,《小王子》诞生了。其中充满哲理的睿言智语,蕴涵着对人性的深度审视。只是它多了一种母性的柔情,让读者感到温暖。这种温暖并不源于童话般的诗意与梦幻,而是他对生命的理解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就像一面澄澈的镜子,在里面我们看到了自己。因此,我并不认为它是一部童话。从爱慕虚荣的国王、逃避现实的醉鬼、精于计算的商人到认真工作的灯夫和学识渊博的地理学家,每一个故事都反映着真实。在这些故事里,作者通过小王子之口,表达他的态度,也在教导我们:何为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在《小王子》里,我最喜爱小狐狸,它是智慧的化身。它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真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看不见的。”懵懂的小王子终于明白了,爱可以使一朵平凡的玫瑰成为唯一,也使自己成为唯一。于是,他说:“沙漠美丽,是因为沙漠某处隐藏着一口井。”这是全书对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正是因为心中有着对生活诚挚的爱,有着闪闪发亮的希望,那片广袤无垠、看不到尽头的沙漠才不显得那么可怕,反而处处充满美丽的风景。人生若没有爱,没有希望,又如何能体会生活的真谛?当飞行员因为耗尽了水源、又修不好飞机而焦虑万分时,小王子却不以为意,提出了一起去找井的建议。“在浩瀚无垠的沙漠里,去找一口井,真是荒谬。”但是,最终,他们找到了井。很多时间里,我像飞行员一样度过,因为面临着未知的危险,所以迷茫,所以恐慌。如果这时还有人说出童话般的故事,我一定会怪他不懂现实。因为我眼前看见的,只有沙坑和风沙。但现在,我明白了,只有忠诚去爱的人,才能拥有希望,才能踏踏实实往前走。
《小王子》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它展现的是一颗单纯的心。它像沙漠的清泉,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流动着。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哪怕是最不起眼的角色,我们也会感到幸福。”圣艾修伯里说。1944年二战期间,圣艾修伯里在执行一次任务时失踪,一去不回。据说,在最后飞机坠毁的那一刻,他没有选择跳伞逃生。也许,他早已参悟,悲壮地死去是另一种活着。他和他的《小王子》,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找到了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