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书架的时候看到《陶庵梦忆》静静的躺在书架最里边,想来我买了许久却不曾读过。
张岱一生跌宕起伏。"繁华靡丽,过眼成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草草读完钟山一篇,我并没有很明白他想传递的是什么。编者简评却又说钟山开篇别有深意。我便回头再读。
编者在前言说,陶庵梦忆看似极尽描绘他青年时繁华靡丽的生活,但看过他的自序再读确实能感受到张岱在华丽文字背后的忧伤。他在忏悔,为他自己,为这个朝代忏悔。
这般来看,我再仔细回头看便感觉到,钟山一文确实别有深意。
首段交代高皇帝朱元璋在钟山建陵墓的起由和经过。这一段我并没有很明白其深意。只当是交代背景。
而"今寺僧数千人,日食一庄田焉。"这是高皇帝建墓时将志公和尚塔迁至灵谷寺内。一个寺庙人数如此之多,每天都吃去一庄田所生产的粮食,可见其所耗之巨,可窥见这时的王朝达官贵人生活的奢靡。
尾段将甲申之变的罪由归咎到了朱成国与王应华,说是因为他们修凌伤了地脉,泄了王气。张岱说如识者说的这样的话,真是寸斩应华亦不足赎也。
可是张岱想表达的真的是这么简单么,一个王朝能因修陵时的一点过错而覆灭?不,并不是的。木枯三百者尽出为薪。说的何尝不是这末代的达官贵人们,这末代的帝王,竟是毁了先祖留下的这近三百年的基业。但枯木三百年也是说这王朝积垢久矣,从一开始建国便是埋下了覆灭的种子。
再看前文,壬午七月祭祀,也就是崇祯十五年的中元祭祀的时候,皇帝一应用具奢华无比,"甚华重",而"祭品极简陋"。这鲜明的对比很是值得深思。祭祀之时如此对先祖不尊敬,又如何能珍惜这百年基业。
而在崇祯十一年,已是流贼猖獗,处处告警。再加上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带起义军进攻北京,王朝因此覆灭,可以推测出在崇祯十五年祭祀时,流贼之患并未得到妥善处理。且不说流贼四起多是因统治出了严重问题,百姓民不聊生方才落草为寇。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达官贵人尚且奢靡度日,安享着这"太平盛世",哪怕到最后危机爆发也只是归咎于修陵伤地脉,泄王气。这般王朝覆灭的不冤。这大概就是张岱在这首篇中想要告诉我们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