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行动派️学习日记】

[打卡宝宝]:曹凌云

​[打卡日期]:2019/7/19

[学习内容​​]: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

​​[学习笔记]: 三、精品课需要持续打磨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打造精品课程是一个艰难困苦的过程。开发完多门课程之后,我们逐渐找到了一点感觉。我们先假设课程的对象和需求已经基本明确,前期设计已经有了雏形,“为哪个群体开发、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培养什么能力”这三个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答案。用友大学常用的课程开发步骤如下:

    先确定对象和目标,目标要转换成表现型的。

    根据目标搜集所要培训的内容,内容要分清ASK(态度、技能、知识),内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

    对内容进行归类和梳理,初步建构框架逻辑与大纲。

    对每一块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设计,每单元最好达到五星教学水准。

    根据框架逻辑把内容串接起来。

    通过试讲再次调整顺序,以符合“学习心电图”。

    通过试讲不断改进。

    这些过程中穿插至少三次课程评审,比如目标和大纲的评审、每个单元的评审,以及最后的终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评审次数越多,评审越细,效果越好。所以我经常说课程开发是良心活,多用一分工夫就会精致一些,效果会更好一些。为了使课堂更加有效果,开发者花再大的工夫都值得。一旦课程成为成品,精彩和败笔都会被复制,从而影响很多人。

    明确给谁讲课

    课程开发的第一件事是再次明确课程设计时确立的对象和目标。否则,很可能陷入逻辑混乱,理不清头绪还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但是实践中因此而造成的错误俯拾皆是。

    (1)对象不清楚,非把人搞糊涂

    太多的课程出现这样的问题,在一套PPT中,你会发现第一页貌似是给总经理讲的,第二页又好像是给销售员讲的,第三页又是给部门经理讲的……开发者只不过是把一堆本质上风马牛不相及又貌似有某种联系的PPT集合在一个文件中而已,连受众的对象都是错乱的,更别谈逻辑了。我在课程评审中经常会问:这页PPT谁感兴趣啊?答案可能是老板,因为讲宏观形势,可是它分明出现在给操作层面员工、底层员工培训的PPT中,而且篇幅很大。

    所以,要仔细去区分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内容与受众的关系,否则非把学员讲糊涂不可,学员不糊涂,讲师也会糊涂。

    我前不久发了个微博说:课程开发的时候,讲师最好在桌案旁边放一个小玩偶,假设它就是课程的受众,还可以给它起个名字,讲师可以一边做PPT一边跟玩偶对话,这样做出来的PPT都会有灵性,至少不会角色错乱。

    有很多人花了巨大的工夫开发了一门课程让我评审,翻了几页PPT我就火了,我建议他把课程肢解成三门,面对不同的人,否则一定会把学员搞精神分裂。每一个选材,都要问一下自己:听课对象是谁?目标是什么?如何讲合适?最好能在学员群体里找一个有名有姓的代表,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就想着他。因为他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决定着你要讲的内容的范围、深度和讲授方式。目标对象越清晰,课程内容越不会胡乱蔓延。

    (2)不舍得删素材,越讲越模糊

    常见的问题是,一开始目标和对象都很清晰,做着做着就模糊了,被琳琅满目的素材淹没了。我有一个下属开发一门课程,准备了很多很好的素材,她觉得每一个素材都很精彩,都是她读了很多书,很辛苦地搜集来的,每一个都舍不得删。我问她:“把这页PPT放到这里为了讲授什么道理?”她说:“我也能感觉到这页PPT放到这里有点不搭调,但这页的内容讲得实在是太好了,一定会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开发者经常会因为某段素材太好了,觉得不放进去可惜了,而忽视了课程的目标。这时候,我就会质问他们:“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教会学员什么?”好的东西多了,再好的内容也要服务于目标。

    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目标呢?就是因为目标太容易被淹没了,很多讲师见到好的素材就把目标忘了,让素材盲目蔓延以至于分不清要给谁讲了。再好的内容,如果和目标不一致,就会造成逻辑混乱,也容易让学员搞不清楚。

    首先要把对象搞清楚,再确立表现性的目标,表现性目标不能太多,因为教学过程要跟学员一起建构,需要一个过程,与其很多目标讲不透,还不如把一个目标搞透。我们经常犯两个错误:第一个是对象分裂,第二个是目标漂移。

    搜集内容前先学会主题阅读

    目标确定之后,第二件事是内容搜集。搜集内容就要广泛涉猎,这是一个很复杂、很庞杂、很花时间的过程。课程开发者一定要学会主题阅读。

    (1)会读书

    开发一门课通常要读多少本书?我觉得是20~40本。有人可能会说:“天哪,开发一门课就读这么多本书,我一年才读几本书。”所以,课程开发者要会读书,有一本书名字叫《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艾德勒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这本书问世六十余年,影响了几代人。我大概在5年前机缘巧合看了这本书,看完收获巨大,最直接的效果是看书的速度至少提高一倍。

    假如一本书你需要一个月才能读完,总是读读停停,读一读就没有成就感了,就可能中途放弃了。我现在大部分书都是一口气读完,2~4小时读完一本书,一般情况下,从北京飞往西安的飞机上,我就能读完一本书,要是从北京飞往深圳,在飞机上一本书是不够读的。为什么能有这样的效率呢?一般人是一字不落地读书,一行一行地读,没看明白眼睛还要扫回来重读,这样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艾德勒的方法是隔一个词读一个词,隔一行读一行,甚至偶尔隔一段读一段,遇到似曾相识的段落甚至可以整页翻过。

    在读书的同时遇到关键信息立刻标记下来,甚至折页。这样读书很有成就感,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如果匆匆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实在太好了,可以再读第二遍。这种方法,固然不如一行一行地读得仔细,难免有信息遗漏,但是会有不少的收获,所以投入产出比很高。更何况有时一本书的核心观点本来就不多,作者通常反复强调,你漏掉的也许正是他重复的那些内容。

    并不是一本书的所有字的信息含金量都是一样的,一般读段首、段尾,页首、页尾,隔一行读一行就行。当你熟练使用这种读书方法之后,就会发现关键信息会直接往眼里跳,会主动找你。读书多了,甚至可以发现,直觉或第六感在读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多读书

    通常为开发某门课程要做主题阅读,就是把跟课程相关的书都买来读,主题阅读的速度还要快些。因为是带着问题去读书,比如开发“教学设计原理”课,要探讨态度类的问题怎么教,我买了四十本与教学设计相关的书,甚至延伸阅读到认知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派的书,快速在这些书中寻找相关论述,把这些书都读完了。一本书对要开发的课程能有两三点贡献就很不错了。如果真的发现跟某本书有缘分,也可以经常读。反复读书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重点读自己画过线的地方和折角的内容。看完一本书后,把书合上,过一遍“电影”,把对你有启发的内容写下来。或者再次看你画线的和折过角的内容,顺势把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写到最后一页纸上备用,需要时把页码也记下。这就是主题阅读。

    书读多了,问题又来了,比如我要开发一门名叫“幸福在哪里”的课程,读了三十多本有关幸福的书,读前几本的时候很兴奋,后来就开始纠结了,读到最后几乎要吐了,因为各种观点横七竖八地在我的大脑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我的大脑成了很多思想的跑马场,快把我逼疯了。

    只读一个人的书很容易偏信,易卜生说:“读一个人的一本书你就轻易信了他,那么你的大脑就成了他的思想的跑马场。”鲁迅又反驳说:“如果你信了易卜生这句话,你的大脑就成为他思想的跑马场。”所以,书读得越多你越不会偏信,否则,很容易对某个作者产生盲目崇拜。

    课程开发的下一个环节就是从中梳理出逻辑。我对课程开发有个描述:课程开发就是要先把自己逼疯,然后再治好的过程。因为不同人的观点都在你的大脑中放着,占着你的脑容量,很容易混乱,所以主题阅读三四十本书之后,就要面对逻辑问题。

    梳理逻辑,不要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梳理逻辑之前,先把所有跟课程目标联系紧密的知识、观点、技能筛选出来,做知识点的有效性检查。前面说过,要坚决剥离那些不适合课程受众学习以及跟目标联系不紧密的内容。最好一条一条写上即时贴,然后分类。相关的、相似的分成一类,先按照某一种逻辑纽带把它们码成堆,茄子一畦,豇豆一畦。

    (1)梳理逻辑的步骤

    分类是梳理逻辑的第一步。 分多少类比较合适呢?一般不超过七类。有些实在分不清类的内容可以先放一放,不要奢望一门课把所有的知识、观点都放进去。

    分完大类以后你就会发现,每一小类里头通常有若干个知识点,这些小知识点之间也能找到某种逻辑,这次的逻辑就比上次的逻辑好梳理一些,毕竟数量少了。这是第二步类内排序。你也许要问:这些类内的逻辑怎么梳理呢?我个人的经验是:检验一个分类的逻辑是否合理的方法就是跟普遍的逻辑类比。举例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套时间的普遍逻辑;上、中、下是空间的普遍逻辑;还有春夏秋冬、起承转合、两维度交叉的思想性等很多可以类比的普遍逻辑。如果是分类逻辑的话,那就最好满足“MECE”法则,即不重复,不遗漏。什么叫不重复,不遗漏?比如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就是MECE的,如果有人说人可分成女人和老年人,那就有遗漏,也有交叉重复。所以,头脑风暴一下,鼓励差异的尽情列举,列举完了之后再进行分类,是从混沌走向有序的基本功,课程开发者应该掌握。

    大的逻辑框架形成后,课程将会自然按照“知识块”或逻辑小类别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可以由不同的课程完成。

    (2)类别不同,教学策略不同

    分析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知识类型和学生状况,确定教学策略,如“讲授”“自学”“探究”“体验”“问题解决”等。

    前面说过,态度、技能、知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完全不同,设计者要根据能力类别设计合适的教学方式。

    态度类的能力要通过场景,制造认知不和谐,激发学员讨论、质疑和反思,最后由学员自己谈感受。技能类的内容则需要反复练习、强化,让学员下课后有强烈的练习冲动,才可能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至于知识类的内容强调对知识进行归纳归类、替学员精加工、不断重复,传统的考试是检验学员是否掌握知识的好办法。

    内容好,还要表达形式好

    至此形成的逻辑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逻辑,还不算最后的结果。接下来的事情比较难,就是为这些技能点寻找最好的表达形式。

    建构主义教学比较讲究情境,有时候需要情境配上问题,有时候需要给问题配上情境。如果干巴巴地讲道理,课堂就变成了说教,没人喜欢听,而真正的讲课高手会把要讲的道理埋在一个情境中,让受众自己品味其中的道理,这样取得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说教育就是让人们在抽象的概念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最好是把学员置身于一个情境当中。举例来说,让我们讲泰坦尼克号的故事,不就是一个沉船事故嘛,几句话就说完了,而导演则通过罗丝和杰克凄婉的爱情故事,把沉船的场景再现,让人觉得自己就在泰坦尼克号上一样。如果去掉这些演绎,这个故事三句话就讲完了:1912年一艘豪华巨轮由于船长的大意,触冰山沉了,死了若干人。

    如果让你描述一下“9?11事件”,你会怎么描述?无非就是基地组织劫持了几架飞机,撞了世贸大楼和五角大楼。有人是这么描述“9?11事件”的:南希是一个在华尔街从事金融行业的白领,她收入很高,日子过得很好,在一座很体面的大楼的87层上班。有一天她穿着职业装、高跟鞋去上班,刚坐到办公室,忽的一下,楼上起火啦,她来不及问为什么,所有的同事都一窝蜂地往下跑。在跑的过程中,她的鞋掉了,腿瘸了,其他同事的血溅了她一胳膊。她满脸是灰,灰头土脸地从办公室出来,眼看着办公楼轰然倒塌。这一天是2001年的9月11日。

    电影《唐山大地震》也是一样的例子,演绎了大地震引起的姐弟命运的变化,丝丝入扣,催人泪下。所以,情境的演绎就是要有冲突和情绪,之后才会让人有触动和印象。情境演绎能起到让“死”事件变“活”的效果,演绎活了能让观众产生移情。移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比方说,你看感人的电视剧会流泪,看刽子手的鬼头刀一轮,会下意识摸一下自己的脖子,这就是移情,仿佛自己就是电视剧里的角色。

    课程的情境设计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能不能让学员移情。如果学员没移情,虽然也可能进行场景化了,但效果不会太好。所以,我强调课程要有好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抓情境,场景越贴近学员的工作实际越好。开发紧贴业务的内训课,总能找到典型的场景,甚至我认为,如果某知识点没有典型的场景,也许就不应该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过程设计符合“学习心电图”

    形式设计完了之后,根据前面梳理的大逻辑进行编排,估计教学时间,必要时要给时间分段。原则上,每一个教学单元都要尽可能五星化,关于五星教学原理,后面会做专门介绍。总之,教学过程就像跟学生打乒乓球,球发出去后要等对方回过来,再回过去……有来有回才有意思,现在多数人讲课是不顾学员呼应地喋喋不休,自己发挥得很过瘾,学员听得直打瞌睡,这就是只有知识,没有过程设计的课程。

    按单元顺序排列完之后,你会发现:有些很重要的内容可能要排到下午学员最困的时候进行,而早上最好的时间则可能要做互动游戏。这种情况下,设计者就要返回来调整原有的逻辑,有时候甚至涉及内容的裁剪或重新选取素材。

    所有这些完成后,要通过不断问问题以检验课程开发五要素之间的逻辑自洽性:目标是否达成,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一致,形式是否一致,是否服务于内容或逻辑。比如形式服务于目标和内容,形式对过程和逻辑要有一定的影响。这五者是相互影响的。

    精雕细琢,持续打磨

    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任何设计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好课程是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讲一遍改进一点,不断地打磨,最后才能成为精品。课程要有一稿、二稿、三稿、四稿……所以,对课程进行升级、调整的最佳时机是每次上完课之后,根据上课过程的感觉:学员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学员参与情况、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等进行修改。

    课程开发的五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目标决定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多单元不同形式串起来就是逻辑,这是课程自然形成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展形成中,又要相互限制,使得前后一致,逻辑会限制目标,过程会限制内容的发挥,目标会限制形式,内容会限制逻辑,形式会限制过程。

[坚持习惯​]:

​读书➕10000步➕思考

[今日感悟​]:安静的20分钟,感觉是赚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71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0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31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1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0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3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57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10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59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65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33评论 1 34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09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4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2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03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9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