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学派或称心学,始于程颢,经陆象山和王守仁而完成。陆九渊(公元1139至1193年)称象山先生,山西人。他和朱熹是朋友,在哲学见解上则有巨大的分歧。
陆九渊论心
陆九渊和王守仁都经历“顿悟”而确信他们的思想是真理。陆九渊有天“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已分内事;已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我心,我心便是宇宙。”
朱熹的“性即是理”和陆九渊“心即是理”虽一字之别,却是两个学派的分歧所在。朱熹的心被理解为“理在气中”的具体表现,心和抽象的理不能等同,所以现实包含两个世界,一个是具体的,一个是抽象的。在陆看来,世界只有一个,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
王守仁的宇宙观
王守仁(公元1472至1528年)明代,浙江人,称“阳明先生”,杰出的哲学家,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
早期追随程朱理学,曾经七天七夜“格竹子之理”而不得,放弃“格物”这条路,后来在龙场悟道,完成了心学的思想体系。
他的思想言论由门人辑录为《传习录》。
其中有一段:“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干?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另一段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王守仁认为,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这个精神实体构成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没有朱熹所强调的有另一个抽象的世界。他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若没有心,便没有理。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在朱熹思想里,理是客观存在,无论心存在与否。他们的观点相反。
“明德”
在这样的宇宙概念上,王守仁对《大学》赋予一种形而上学的意义。他解释《大学》就是学做大人之学。
关于“在明明德”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
关于“在亲民”他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于山川神鬼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
关于“止于至善”他说:“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者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