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了一期《角落的夜晚》,对话主题是有关碎片化时代的。
三人对话前半段主要围绕我们经历了传统阅读方式--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这样一个阅读或者说获取信息的方式演变过程,在这一部分三人同时预测了未来读书会被另种方式取代,就如同印刷术当时横空出世对于这个世界的冲击一样。
我对这一部分的感受如下:
未来认真坐下来读书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少,但也说不定会像时尚是个圈一样读纸质书又会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就像自行车的命运一样,曾经风靡一时是人们出行必备工具,后来被其他交通工具诸如:公交,汽车,电动车,摩托车等替代。但纵观这几年骑行风的刮起难道只是因为疫情的缘故??我觉得不止于此吧。
另外,碎片化阅读确实看起来让我们比非互联网时代的人知识面更广博了,对,只是看起来。但实质是什么呢?碎片化时代内容同质化严重,“垃圾”遍地(因为碎片化时代信息或者内容创造成本远低于一本书啊),于是我们会“营养不良”,就类似今天吃了各种保健品,但实际还不如最朴素的保养方式,比如吃天然和健康的食品其实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
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丧失思考的能力,因为什么都是别人替你解读,替你浓缩总结然“喂”到你的嘴里,你甚至连提炼一下其中心思想都完成的磕磕巴巴,更别说静下心来去思考内容创作者的观点然后厘清自己的立场。
碎片化阅读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急躁,纸质书天生就有一种岁月和静谧感,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深处车水马龙的城市我会随身携带一本纸质书。哪怕那天没有看,它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警醒。提醒我不要浮躁,要沉静。碎片化信息永远有其排山倒海之势,涌向你眼睛的那一刻,大脑根本来不及思考就立马打开了下一条信息,你以为读过便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存于自己的“大脑图书馆”,殊不知,无论在口头表达需要引经据典或者书面写作需要举例论证时你的大脑似乎都一片空白,像什么都没读过似的。因为知识如果没有经历你自己的思考和沉淀,它确实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迹。犹如你通过网络云游一遍九寨沟远不及你身临其境的感受来的深刻。
我想我依然需要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为了功利性的考试,还是为了让自己拥有读书人散发出来的由内而外的气质,读传统书籍对于我个人魅力的加持还是让我心驰神往,那我便会一直留有一席之地给到传统阅读。
祝你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无论是哪种,都希望你能再阅读后不再空虚迷惘,而是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丰盈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