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摩诃婆罗多》之《薄伽梵歌篇》
桑遮耶说:见到阿周那心生怜悯,悲伤不已,泪光盈盈,摩度苏檀那(克利须那)如下表达一番:“至爱的阿周那,你哪里惹来的尘垢?这根本配不上懂得生命意义的人,如此到不了高等星宿,不过是换来骂名。普利塔之子呀!这些不可取的愚见有损人格,配不上你的身份,那不过是庸人自扰的心病,到此为止吧!站起来,伐敌者!”
阿周那说:“摩度魔的屠者(克利须那)呀!毗湿摩、德罗纳值得我所敬重,岂能以箭头相对呀?几位师父乃高尚灵魂,要夺其性命,还不如拾荒乞讨活在世上,就算他们贪得无厌,毕竟是长辈,夺其性命换来的不过是沾满血腥的战利品。战场上,狄多罗史德罗诸子就在眼前,他们倒下我也不愿独活,究竟要打败仗还是打胜仗,不知如何是好。我已分不清本分,心病令我心神不宁,此时此刻,还望明示该如何是好。我这就拜你为师,成为皈依的灵魂,恳请赐教吧!纵然赢得天下无敌的王国,天上半神人所属的天界,我也无能为力,挥去令人肝肠寸断的悲。”
桑遮耶说:伐敌者阿周那说罢,向克利须那回一句“哥宾陀,我不会出战”,便不再作声。
婆罗多的后裔啊!当时,两军之间的克利须那一笑,对满怀悲痛的阿周那如下表达:“你的话流露了学问,不过不值得悲的不必悲,智者理当不为生者悲,不为死者悲。”
“你、我、在场的国君,此前没有谁不在,此后没有谁不在。体内的受困灵魂,相继经历童年、青年和老年,到躯体解体,下一躯体仍延续同样的经历,这转变蒙不住已觉悟本我的灵魂。贡蒂之子呀!本是无常的苦乐犹如寒来暑去,暑去寒来,时辰一到,必将苦尽乐来,乐尽苦来。婆罗多的子孙啊!为人者,理当学会容忍体感引发的苦乐无常,不为所扰。人中翘楚(阿周那)啊!苦乐泰然处之,不为所扰,方合乎解脱之道。”
“看透事物本真的哲人曾断言,原本就有的不会消失,原本没有的不会长久,这是深究两者本质得到的结论。不会消失之物穿透整个躯体,没有谁能毁掉不灭的灵魂。毁掉的不过是躯体,并非不灭、不朽、不可测度的灵魂,迎战吧!婆罗多的后裔。不识真相才以为灵魂会行凶,会被杀,看透真相即明了灵魂(本我)不会行凶,不会被杀。灵魂并无生死一说,一旦存在,永远存在。灵魂并无生日,恒久长存,不朽不灭,原形如初,不会因躯体被杀而消失。帕尔特呀!明了灵魂不会消失,并无生日,恒久不变,哪里来的行凶和被杀呀?”
“如同脱下旧装,换上新装,灵魂弃离衰老无用的躯体,重获焕然一新的躯体。灵魂刀不能割,火不能焚、水不能浸、风不能蚀。单个灵魂割不开,焚不着,浸不化,风不干,恒久不变,遍布万物,安住不动,始终如一。可以说灵魂看不到,思不解,换不了,变不了,认清这点,肉身的悲荡然无存。”
“臂力非凡者啊!即便你以为灵魂总有生死,也没有悲的理由。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故而在履行不可推托的职责时切莫悲伤。受造的万物始于无形,后过渡为有形,消亡时又变为无形,哪里来的悲呀?对于灵魂,有人视为神物,有人说成神物,有人听成神物,还有人,即便听说过也琢磨不透。婆罗多的后裔啊!居于体内的灵魂永生不灭,不会被杀,不必为任何生灵悲伤。”
“想想吧!刹帝利的赋定职责何在,对你而言,莫过于为宗教正法而战更好,故此,不可彷徨不决。帕尔特呀!刹帝利的福音不请自来了,敞开天界星宿之门的时机正是这场战争。你若退出这场宗教之战,必将背负疏于职守的罪名,丢却将军的美名。你的名誉遭到众人所指,先成美名,后成骂名,还不如一死了之。对你的威名赞声不绝的大将军,将视你为懦夫,以为是贪生怕死才撤出战场。敌人则恶语相向,骂声不绝,笑你是无能之辈,这不是更可悲吗?”
“贡蒂之子呀!战死沙场,你通往天界星宿,大获全胜,你享有大地山河,重拾信心,起来迎战吧!不计苦乐,不计得失,不计成败,认清战争的意义,如此出战,你才不会背负罪名。”
“以上便是我所宣明的数论哲学分解理法,普利塔之子呀!以下便是有所从事而不沾业果的瑜伽学问,听好了,运用这一智慧行事,可化解业力的束缚。朝这个方向尽力而为,不会落空,不会徒劳,哪怕迈出一小步,也能化解在劫难逃的大难。俱卢族的宠儿呀!朝这个方向,一心一意走下去吧!犹豫,分心并非明智之举。”
“一知半解者,更看重《吠陀经》华丽文采的引见,比如行什么善果能去往天界星宿、出身望族、有权有势等等,他们向往荣华富贵,及时行乐,于是不说别的,只说这类话题。只要看重荣华富贵,及时行乐,必将心神不定,对至尊者的奉爱服务也就摇摆不定。《吠陀经》以论解物质自然三形态为主,阿周那呀!跳出三形态,越离三形态,抛开相对的观念,不为利忧,不为安虑,才是本我本色。大水库的用途也适用于小池塘,同理,读懂《吠陀经》背后的用意,《吠陀经》便了然于胸。”
“你的本分是完成赋定职责,无权享有所得功果,切记,功果并非你一人所造,失职并非抛开执念。阿周那呀!你要安安定定在瑜伽中尽职尽责,抛开成败的执念,泰然处之,这称为瑜伽。檀南遮耶啊!你要全神贯注置身其中,通过奉爱服务抛开所得功果,只有守财奴才看重辛劳所得。阿周那呀!即便今生,奉爱服务的修士也能抛开善果恶果,瑜伽正是忠于职守的妙法。于物质凡界抛开所得功果,已然了脱生死轮回,那是庇荫于主遵行奉爱服务的智者所为,如此,诸悲诸苦荡然无存。”
“当智慧穿越幻象的密林,曾经听到什么,即将听到什么,已不足为重。当你不再为《吠陀经》的华丽文采打动,当你置身于觉悟本我的神定境界,神圣的知觉自当恢复。”
阿周那问:“处于超然境界之人,如何表现知觉?如何谈吐?如何表达?言行举止如何?”
至尊者说:“帕尔特呀!当人避开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当人满足于本我的探究,已沉浸于无尘的超然知觉。面对三重苦不为所扰,面对欢乐不沾沾自喜,不惊不怒,无执念,才是心平意和的圣哲。遇乐不乐,逢悲不悲,做到无执念,才能一心专注于圆满的真知。”
“如同四肢缩回壳的龟鳖,可以说真正的有识之士,会从外在的感官物象(形、声、嗅、味、触)收回感官(眼、耳、鼻、口、手)。对于受困灵魂,虽说外在的感官物象体验还在,只要体验更上一层,便可避开低俗享乐,找到知觉的定点。阿周那呀!为人者即便能分是非,竭力把持心意,也会不由自主,被鲁莽冲动的五感带离原位。收回五感,知觉定在我身上,可以说此人已找到智慧的定点。”
“只要触及外在的感官物象,执念即生成,执念又生贪欲,贪欲又生嗔怒,嗔怒又生错觉,错觉使人记忆模糊,记忆模糊,智慧随之迷茫,智慧迷茫,便再度跌入凡界的泥潭。身体力行实修规范戒律,即可把持五感,收获主的无量慈悲,不再执念,不再怀恨。置身于神圣的知觉,已不存在物质凡界三重苦,苦去乐来,找到智慧的定点。”
“没有超脱的知觉,必当把持不住心意,安定不了智慧,更何况是心平意和,无法心平意和,哪里来的乐呀?如狂风卷走的小船,心意不论停在哪一感官,都将引领智慧偏离原位。臂力非凡者啊!可见,从外在的感官物象收回感官,即可找到智慧的定点。众生的夜半时分正是自控者的梦醒时分,众生的梦醒时分正是自省圣哲的夜半时分。要心平意和,并非极力满足欲念,而是不为滔滔不尽的欲念所扰,好比海洋,纳百川之水而波澜不惊。要真正心平意和,理当终止五感之乐的欲念,做到无欲无求,放下五感的归属感,灭除‘我的’错觉。”
“这便是修行之后豁然开悟的灵修之路,圣洁之道,置身其中,就算已到临终一刻,也可抵达灵性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