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象分析
教师的对课文的研读需要关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具体在这五节课中,无论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是激发探索自然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方面,教师基本都做到了对人文主题的把握,而语文要素的达成存在遗漏之处。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对抗美援朝战争背景的介绍很有必要,但是关于作者笔名、原名、出生地等内容,学生仅做了解即可,七年级学生易错字词在上课前教师要做出预设,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突出强调,即便在公开课中也要有关注基础知识的意识。文体这一特点五位教师中只有个别教师有所关注,七年级不必完全辨析文体,但是独特的文体,例如通讯、科幻小说等文体需要给学生明确。
二、剖析问题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在课堂实践中备好一节课还不够,还需要将其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即所谓的将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转化为具体的课堂实践,由此,矛盾产生。
基于二者之间的关系,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种,一是对教材的研读能力不够,不能准确地把握单元要求和授课重难点,出现课堂中心偏离的问题;二是教师对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读,但是相关知识或能力要求在教学设计中难以落实的问题;三是大量无效的、零碎亦或是为“设计”而强行“设计”的课堂活动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应对策略
教师要在备课时要形成研读意识,具体研读内容除了背景介绍、重要作家作品、字音字形之外,文体意识、阅读方法、能力层级的把握也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为解决教学研读与教学设计之间的合理转化,教师可采用以下两种策略,具体解决教学环节的相关问题。
1.巧借助读系统。《带上他的眼睛》李老师的这节课可见其深厚的教材解读能力,从文体入手,感受科幻小说的特点,通过以“我”的角度来讲故事,引入悬念,继而挖掘出文章悬念的设置独特之处。而悬念这一个语文要素在具体实践中处理起来较为棘手,李老师结合课本旁批巧妙化解设悬、释悬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旁批一“‘眼睛’还能被人带走?”设置悬念,旁批二“姑娘的表现是不是有些奇怪”悬念又起,让学生在浏览阅读中把握本文构思的奇特之处。
2.依据文体特点。准确与课堂实践的《壶口瀑布》这节课,教师对教材把握较为准确,三个环节和游记三要素紧密契合,可见其设计的匠心独运。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为了让学生明白视角的转化,选择从“跌”入手,明确视角的转换。教师为增强教学的设计感,强行圈定范围,导致课堂难以推进。与其这样,不如先给学生明确作者定点换景的独特视角,让学生从精读细思中把握定点换景的具体语句,不过分纠结“跌”字的观察视角。
总而言之,应对教材研读和教学设计之间转化的问题,教师需要善于从课堂教学中多多总结,提高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