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甲辰九月十四日,在燕州诗社老社长罗思广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采风活动,行程的最后一站就是李兆麟将军的故居纪念馆所在地后屯村。
金秋时节和风送暖,遍地金黄,田野中到处都是忙碌的丰收景象。尽染的层林,斑斓的群山伴随着我们开始探索李兆麟将军的英雄事迹之旅。
李兆麟是辽阳灯塔人,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历任东北抗联第六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31年在党的领导下,将军戎马驰骋在辽吉黑地区,率领抗日健儿与侵略者浴血奋战。“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有中共北平地下党员任骨干的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并与党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1932年初,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组织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在辽阳一带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初,协助赵尚志建立珠河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后改编成东北抗日游击队哈东支队,任政治委员,珠河游击区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1935年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成立,赵尚志任军长,将军先后任二团、一团政治部主任,率部到牡丹江沿岸创建新的游击区。1936年北满抗日联军召开军政联席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后改称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任总司令,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
1938年11月,李兆麟将军率领六军教导队和十一军队伍,翻越小兴安岭,向黑嫩平原远征。此时的东北已是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严冬季节,战士们冒着刺骨的严寒在林海雪原中行进。白天分成小部队活动,夜间在篝火旁露营,与饥饿、寒冷和疲劳抗争,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同年底到达海伦县境内,与先头部队胜利会师。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露营之歌”:“朔风怒号,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1939年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下辖四个支队。李兆麟任总指挥,率部在广袤的松嫩平原开展游击战,先后攻克多个县城,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区和后方基地。从1939年6月至1940年3月,取得了辉煌战果,他还在朝阳山根据地开设干部培训班,提高干部素质。
1940年底,抗联队伍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遭受严重挫折,李兆麟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斗争,任整训后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以中共代表身份任滨江省副省长。
1946年3月9日,李兆林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36岁。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位于灯塔市铧子镇后屯村的李兆麟将军故居,重温了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面对大量将军生平事迹的图片与遗物,情不自禁对李兆麟将军抗日救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动容,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与灵魂洗礼。
诗曰:
李兆麟将军
征途戎马卧尘鞍,锐志松江不畏难。
火烤胸前未暄暖,风吹背后却凉寒。
一生为国捐身已,全意保家驱虏殚。
忠满山河霜柏敬,魂归故里瘗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