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四圣,指的是周朝初期的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shì、太史佚yì 。在武王去世的时候,成王尚幼,就命他们四人辅佐,被后世尊称“周初四圣”。他们也是周成王的前疑、后丞、左辅、右弼,是在举行祭祀之礼的时候分列成王前后左右的重臣。
周公旦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周公曾先后辅佐武王伐纣、平定三监、营建成周、制礼作乐、致政成王。
周公作为儒学奠基先驱,被诸多古圣尊圣。《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就是孔子有时会对自己的弟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韩愈曾评儒家“道统”的统序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
太公望
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其先祖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故也称吕尚。被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亦称“百家宗师"。
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荀子:“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刘歆:“伊、吕乃圣人之耦,王者不得则不兴。”
太公所著《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是武学必读之书。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后世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曾苦读钻研,并吸收传承于个人著作中。
召公奭
也是文王儿子,武王的弟弟。曾辅佐武王完成伐纣大业,建立周朝。
周朝初期,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政。姬奭对此有所怀疑,他担心周公会取而代之。周公旦就为此写了《君奭》给他。《君奭》中说:“商汤之时有伊尹,得到上天的嘉许;在太戊之时,则有伊陟zhì、臣扈hù,得到上帝的嘉许,并有巫咸治理王家;在祖乙之时,则有巫贤;在武丁之时,则有甘般。正是凭借这些有道贤臣,才安定治理商朝。”姬奭听后,这才高兴起来。
此后周公与召公分而治之,史称“分陕而治”,自陕原(今河南陕县)以西,由姬奭主管;自陕原以东,由周公旦主管。
召公封国于燕,采邑于召,称召公。姬奭执政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都各得其所,因此深受爱戴。他曾在一棵棠梨树下办公,后人为纪念他,舍不得砍伐此树,《诗经·甘棠》中曾称颂此事。周成王死后,姬奭辅佐周康王,开创“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
太史佚
封国为尹国,是西周初年太史。
按照明堂之礼,太史佚的地位次于召公奭,站立在周成王身后,负责提醒周成王遗忘的事。《尚书大传》称之为“大后丞” 。是成王背后的男人。
“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吕氏春秋》
君无戏言:是讲成王与弟弟叔虞闲聊,一时高兴拿起树叶开玩笑要分封给他。而作为史官的太史佚就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后来领携三公另外的周公、召公共同奏请分封。周成王很不以为然,说:“我们在做游戏,我只是和叔虞开玩笑呢”。史佚立即义正词严地说:“天子没有玩笑话,说出来的话都会被史官记载下来,然后行之于礼,见之于乐,一言九鼎。”周成王无话可说,于是分封虞在唐。自此之后,周成王一生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
毕公高
另一说法,太史为史记官,周初四圣都是曾辅佐武王、成王,甚至康王的重臣,位列四辅三公。所以太史轶的职位和贡献,并不足以与其他三位形成的历史影响相提并论,并称周初四圣的另有其人。
这个人就是毕公,他也是文王的儿子,第十五子姬高。
在武王伐纣时,毕公也曾追随武王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他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此受天下爱戴而成为“周初四圣”之一。后来被周武王封于毕国,世称毕公高。周武王死后,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相继辅政周成王、周康王。
康王曾当着群臣的面说他“弼亮四世”,居功甚伟,不愧是文王后裔。弼亮四世是指文、武、成、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