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高一,从花红柳绿到炎炎盛夏,从秋果累累到冬雪皑皑,我们都没有开地理课。不是不想开,而是师资缺乏没办法开。
原本对地理课并无太大兴趣的我,对此并无太多的感觉。但不开地理课的日子里,却时常会在紧张忙碌中,畅想着地理课的种种情景,便成了课上神游的必备内容。或许是逆反心理在作祟,课越是不开,我们心中的迫切感反而愈加强烈。
高二开学伊始,面对教室课程表上出现的“地理”二字,大家着实兴奋了好长时间。期盼地理开课,如盛夏的一缕清风,拂捋着一颗颗燥热的心。然而,世事无常,希望越大,失望便越深。现实好像故意捉弄我们,因为接下来的地理课却变了自习课,地理老师影子依然如天姥山上的迷雾一样虚无缥缈,大家激动的心因此变得越来越烦躁。面对大家与日俱增的不满情绪,班主任不止一次地开班会解释、安抚,说学校正在努力想办法,这个问题绝不会无限期拖下去,大家要好好利用时间云云。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天高云淡,秋意渐凉。内心的渴望在一点点淡化,失望却与日俱增,我们慢慢适应了上自习的地理课,不再抱太大的期望。
转机,有时会在你不经意时突然降临。一天下午的地理课时间,上课铃还未响起,教室里突然走进一位老者。只见他高高的个头,穿一身皂色的半旧中山装,花白头发,国字型瘦削的脸,浓眉但眼睛并不大。他缓缓走上讲台,表情庄重又不失肃穆,他如炬的目光环视了整个教室一遍,教室里的喧哗声戛然而止,接着他便用低沉而平静的声音进行自我介绍:
我是学校新聘的地理老师,退休前是初中地理教师,今学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大家一起复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我是稻庄宋店人,名叫延顺生,但我的一生命运坎坷,一点也不顺利……(延老师家族背景显赫,然而一生命运多舛。正所谓,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一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具体细节可参阅延洪春老师的回忆文章《岁月静好 往事如烟》)
简短而不失风趣的自我介绍,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延老师的距离。就这样,从那一个秋天的下午开始,我们跟随着他一步步走进了别样的地理世界,进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新天地。
延老师虽是一位长者,且与同学们年龄相差很大,但他与同学们交流却毫无违和感。他的课真实、生动,引人入胜,他的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他把自己的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与课堂教学无缝连接,让我们班这门濒临边缘化的学科,重新焕发生机。犹如一棵濒临枯萎的树木,栉风沐雨后慢慢恢复活力长,一天天长大起来。
他的课,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对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益匪浅。至今,很多课堂细节都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学《世界地理》时,面对数量多又拗口难记的外国地名,延老师发挥自己的经验特长,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即好理解又便于记忆,他把让大家头疼的问题变得有趣。比如学世界区域地理时,他把当时东南亚十国和南亚8国,按一定区位顺总结成顺口溜:“越老柬泰缅马新、印尼文莱菲律宾”,“不锡尼、印孟巴、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在教授《中国地理》时把当时中国的12个接壤国总结为:“苏蒙朝,越老缅,不锡尼,印巴汉”。再有就是铁路线记忆,先从一个起点开始,把全国所有铁路网线按一定顺序串成一串。这些办法,让当时的我们学得快速高效,记住后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延老师的课堂不只有顺口溜,还有温度。他的课堂,把每个区域的交通、气候,风物、矿产、风土人情、历史名胜连同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动地展示给我们。记得他讲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天府之国时,他说自己从小跟随身为国民党将领的父亲,在这里生活多年的经历。他说,这里冬天很少下雪,即使下也是小雪,与北方的大雪无法相比。但一年冬天的一场小雪,却让当地他的小伙伴兴奋不已,见人就喊“快看呀,好大的雪”!其实就是薄薄的一层而已,根本不可与北方的雪同日而语。正式他的这些生活经历,让课本上那些孤零零的地名、冷冰冰的数字、空洞洞的内容,变得有深度、有情感、有生命,有意义。使我们的课堂,在以知识立意的高考背景下,超前地具有素养立意的高度。
延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当我们状态不高,气氛沉闷时,他也会穿插一些有趣内容,即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记得一次,他讲到台湾的“淡水河”时,见课堂死气沉沉。便放下课本,说我们来猜个字谜,谜面是“一字十一笔,无横无竖无弯曲”,答一汉字!这时,同学们一个个立刻跃跃欲试,气氛很快高涨起来,但一时没有方向,他不是急于公布答案,而是不紧不慢的说,这个字谜,当年我曾让一个与我同一病房的小男孩猜,他听了谜面就分析说,这个字没有“横折勾”,应该是由“点撇捺”组成的,最后并猜了出来。他说那个孩子很聪明,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沿着他的提示,很多同学猜出谜底是“淡”字。然后,他的课又继续进行。
延老师关心国家大事,常常把自己阅读报纸看到的重大时事,利用课前时间,给我们阅读,与我们分享。让我们在闭塞的生活状态下,能够看到外界的一缕光,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九八九年的春夏之交,我们从这扇窗中,急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命运、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正沉浸在和谐的教学状态中,突然一个意外,把我们从这种状态中拉了出来。一天,延老师在课前往教室去的路上,就在走上教室门前的台阶时,突然被台阶绊倒,导致小腿骨折,当时延老师已是60多岁的人了,只好回家静养。从此,我们与延老师分别。
后来,听说他为了补贴家用,四处工作,干过其他地方的代课教师,也干过门卫。后来有幸与他的儿子延洪春同窗,曾在找洪春玩时,与延老师在县电业局传达室见过一面。那是1991年的夏天,之后再未相见。后来得知,延老师是在2000年因病去世的,享年73岁。
斯人已去,山高水长。先生德才,高山仰止。今年是一中70周年的生日,70年来,一中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为祖国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个像延老师这样的一代代一中人的接续努力,默默付出。
愿一中更好,先生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