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中心校听新进老师的课,上午三堂语文课,下午两堂数学课,语文课我做了点评。
第一堂课是双惠小学徐老师上的一年级语文《比尾巴》。徐老师这堂课课堂上各环节时间把控极有分寸,似乎到了某一时间就会有下一环节上场的定规,这样的课堂如果上得不好,就会有流于形式的嫌疑。开头徐老师注意到了课题“尾巴”的“巴”的读轻声,如果老师此时能将“巴”的声调“一”声带进去读,再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就会从声感上和习惯上更好地了解轻声,为以后类似声调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班班通上面可以播放朗读声频,但徐老师坚持自己朗读课文,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读的范例,且有亲切感,让学生有样可依,这对低年级养成很好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极有帮助,其作用就如同在电视上看明星表演和在现实中看明星表演一样,哪个更好,不言而喻。课堂上徐老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朗读课文,这是低年级语感培养的重要方法,非常实用。在范写生字时,徐老师让学生先观察,后一笔一划地范写,体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稍感遗憾的是,在练习说话环节没有让学生说完整的话,如“我的衣服最————”,只是让学生说后面的词,没有连词成句,可惜。个人感觉,徐老师在关注学情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
第二堂课是中心校三年级徐老师上的第12课《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因为课堂引入了平板电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后来听包主任介绍,徐老师上的就是平板展示课。徐老师这堂课顺利进入课题之后,结合课文题目,向同学们提出了“预测”和“推想”两个任务,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带着学生一步步地预测推想,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学习积极性很高。课文内容在推理与预想中就像被拨开云雾的山峰,一座座展现在我们面前。问题的引领与及时的板书都非常到位,对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作用。最后徐老师让学生结合板书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提升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使整堂课的学习达到高潮,课堂结构非常完整。适度的迁移拓展将学习引向深入,对于开拓学生思维深化主题是很好的。只是开头的划分层次没有给出理由,让人糊涂。整堂课使用平板的地方不多,且学生使用平板电脑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引入思维导图的概念非常好,但没有看出明显的思维导图运用。课堂引入了新概念“预测与推想”,运用了“平板电脑”,提出了思维导图概念,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
第三堂课是双惠小学二年级许老师上的第19课《雾在哪里》。许老师由一个故事引入新课,在书写课题的时候让学生不闲着,在下面书空课题,这虽是小细节,但设计得非常好,这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而且动手做贴近课堂与课堂有关的事。许老师由问题入手,让学生读课文求解,引入不露痕迹,非常自然。在学生思考寻找答案的时候,老师巡视查询,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及时点拨,关注学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的是许老师抓住了一“藏”一“露”两个字,这样就将全文的内容联系起来了,雾在哪儿?一“藏”一“露”间。这使我想到了原来听苏教版语文主编张庆老师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手拿一件毛衣,提着毛衣的领子顿一顿(抖一抖的意思),毛衣上所有的毛都理顺了。这“藏”与“露”就是那毛衣的领口。所以,许老师抓住了这两个词来学习展开,事半功倍。在学习前面的句子后,让学生举一反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面的句子(内容),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许老师还结合课文,让学生用“无论……还是……都……”的句式说话,用“甚至”“连同”“霎时”说话,语文能力训练做得及时有效。最后老师点出“雾是什么”很有必要,我把它看成是语文课堂上科学素养的培养,不点出来,也许有不少孩子也知道,但也会有不少孩子还是会糊涂:雾是什么?让孩子做一个明明白白学语文的人多好啊!稍感遗憾的是许老师在写生字环节,让学生观察与讨论的时间过长,使得学生课堂上没有时间练写生字。但许老师在课堂上敢于用大片时间让学生思考,不怕冷场,是值得称道的。其实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冷场,这是训练学生思维必须有的等待,我们必须学会等待,比之花里胡俏的热闹课堂,我更喜欢这样的冷场课堂,因为场“冷”是表面的,发“热”的是学生的心和脑。
听了三堂语文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的年轻老师,一个个基本功扎实,身怀绝技,武功高强,而且有些怀有独门绝技,一亮出来就震惊了众人,可不得了。更要命的是他们看起来文文弱弱,不起眼,不张扬,而且骨子里还透出那么一股亲和力,这也更增加了吾辈的紧迫感——人不学习就要落后,想不落后就得学习。
下午听了两堂数学课,也很有收获,只是怕领导让咱评数学课,就没敢参加评课环节,独自溜了,不然肯定还可以向评课老师学到不少。
观课感受语无伦,点点滴滴坐而论。
个人愚见不足凭,前辈同侪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