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农村人都听过唢呐的曲调,婚丧嫁娶都会请唢呐队来吹,唢呐调子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场合气氛吹奏不同的曲牌,喜事曲调欢快愉悦,丧事曲调悲情泪簌簌!
都说万般乐器唢呐为王,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唢呐一样,能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宣告和记录人生中的各种大事件。满月、出嫁、结婚、生子、寿诞、离世……在每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会闪现出唢呐的声音。平心而论,在人的一生一世当中,这是唯一一个能从满月演奏到头七的乐器。
唢呐有着铜黄色裙裾,下摆的开口有点夸张,静泊在桌子上,就像一朵头朝下的打碗花,悄无声息地开放着,娴静而端庄,孤单而怀旧,暗含一丝隐隐的忧郁,唢呐细小的身子,却丝毫不影响它高亢、嘹亮的音色,于是乡村土地上斑驳的往事,在唢呐响起的瞬间就变得灿烂起来,象擦得发亮的唢呐口,泛出一种鲜活鲜活的记忆。
在老家一直有个关于唢呐的顺口溜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唢呐一响全剧终,曲一响,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走的走,抬的抬,后面跟着一片白,棺一抬,土一埋,亲朋好友哭起来!
记得在老家一个同学很早辍学就进了唢呐队,每天早晨很早就听见在河边练习吹唱,起初他吹不出声音来,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发声,他说学习这类乐器起初掌握不了方法是很难出声音的,在后来的练习中他总结到,在吸气时,小腹向里收缩,胸部的肋骨向外扩张;吸气时,用小腹的动作来控制呼气的急缓。吹唢呐一般是吸气要快、要多;而突起时却要慢、要少,要讲究利用腹部动作去控制气息,使它符合演奏乐曲的需要。
有一次我们同学几个好奇的找到他让教教我们,结果我们根本使不上劲就头晕眼花了。每次看到他吹的腮帮子鼓的像个“蛤蟆”看了都想笑,后来通过他的解释才知道在他们这行就叫“蛤蟆腮”据他描述想练唢呐必须要具备非常好的肺活量,不然吹不好,其次才是各种技巧……越是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也是复杂。
如今随着政策的出现禁止农村吹唢呐办婚丧事,如果坚持按照以前的风俗习惯违规办理的话,可能会面临处罚。为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唢呐队都解散了,这是不是一种农村习俗消失的前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