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为我推荐了一篇文章《愿经典相伴生命安详》,是达州市莲湖书院创始人杨腹后老师的原创大作。
文章从当下不少人渴求解决困惑入手,简单讲述了她自己沐浴经典的阳光,完成自我救赎,并进而温暖那些靠近她取暖的人的经历。然后从《大学》、《易经》、《易传》、《孝经》、《孟子》等儒家经典中讲述如何开垦生命,重新点亮生活。
文章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云泥之差、天壤之别、贤愚之分,首先是学与不学所造成的结果。今人之痛苦烦恼,无非是修身之前缺失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工序,本身所具有的光明德行无法显现出来,自然身不修家不齐,难以治国平天下。其次是因果规律的制约。如:土里结出南瓜,根本因素不是因为松土施肥浇水,而是因为种下了南瓜籽;电灯能照明的根本原因不是有灯,而是因为有电。知晓了这种因果,就会明白自己没有成就,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没有内在支撑。如此一来,所有的不满和怨愤,也就烟消云散、心态平和了。第三,是德对人的影响。自己不曾拥有或拥有得少,皆源于自己的没有德行或德行不够。有德行,生命自丰盈。而德的来源,在于精心耕耘自己心田,让其成为福田而不是殃田。杨老师强调,在德的累积中,拥有磨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磨难会让自己变得慈悲为怀、乐善好施、关爱大众、爱惜物命。
文章指出,学习本就只为自己进步,而非取悦他人。人在世间,总有人欣赏你,总有人并不喜欢你。只要学习对自己有益,就不需要纠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杨老师在最后呼吁,希望所有华夏同胞能于经典中“下学人事,上达天理”,将仁、义、礼、智、信的“学而时习之”,渐次润化为温、良、恭、俭、让,升华为“在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的生命状态,经由个体安详育化群体安详、时代安详,就会“不亦说乎”!
综上,在这个信息杂乱、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我们确实应当从经典中寻求指引,让浮躁的心灵安静下来,努力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合理化、体系化,生命才会真正得到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