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街头的流浪汉很多吗?为什么?(微信公众号:大海凤凰)
《感受温哥华的舒展,遇见温哥华的丑陋》发文之后,有朋友问我:你究竟说的是温哥华好还是不好?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我只传达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此而已。至于答案,全在你心。
也有人问:为什么温哥华有那么多的流浪汉?这是一个好问题,今天就来和大家扒一扒。
01
国内街头,偶尔也会看到流浪汉,多是精神状态有点问题的人,说不清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而在温哥华,流浪汉都是些什么人?
旅途中坐在邻座的,是一位年轻人。他已移民温哥华多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专业。我向他抛出了上述问题。他说:在西方,流浪汉叫HOMELESS。不止在温哥华,西方国家街头流浪汉有很多。
他说:我是个基督徒,经常参加教会活动,有很多流浪汉朋友,非常了解他们。在温哥华,有精神问题的人是不允许流浪的。他们都登记在册,身上佩戴定位装置。如果精神疾病不严重,不需要入院治疗,这些人可以住在家里。社区救助组织有专人负责定期为他们检查,并分发药物。如果精神疾病非常严重,就要求强制性入院隔离治疗,直至好转。
02
街头的流浪汉一般分为两类人。一类是优越的资本主义福利制度下滋生出来的懒汉。这些懒散的西人往往是重度吸毒者或酗酒者。他们不肯劳作,只做国家的寄生虫。政府会定期发放救济金。救济金一到手,他们立马去购买了毒品吸食,几天后就消耗殆尽。然后继续在街头流浪乞讨,期盼着下一次救济金到手的日子。
另一类人是喜欢过这种生活,愿意做一名HOMELESS。他们中间有很多哲学家。是的,你没看错,是哲学家!
年轻人告诉我:有一次我在路边长椅上看柏拉图的原著。突然有人拍了下我的肩膀,说:小伙子,看柏拉图的书呀,有前途!我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个流浪汉!于是我俩聊起了哲学,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观点犀利独到。我俩聊得很嗨,他现在是我的好朋友。后来又认识了几个流浪汉都是这样的情况,喜欢过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城市的隐者。
03
正所谓大隐隐于市。街头流浪汉是哲学家是有渊源的。他们大抵是犬儒主义思想的践行者。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的第欧根尼,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犬儒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后放弃了富裕的生活,成为街头流浪汉。所拥有的财产只有一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他生活在木桶里,赤着脚,胡子拉茬的,半裸着身子,模样活像个乞丐或疯子。
可他就是他,而不是别的什么人。他没工作在身,也无家可归,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人。他从不介意别人称呼他为"狗",他甚至高呼"像狗一样活着"。人们把这种哲学叫做“犬儒主义”(Cynicism)。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为古希腊崇尚简朴的生活理想奠定了基础。
当征服了大半个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慕名而来,站在第欧根尼的木桶外,垂问这位哲人需要什么帮助时,正在晒太阳的第欧根尼摆摆手说:“我希望你让开,别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04
第欧根尼的哲学思想和老庄相似。他的生活方式又和济公活佛相仿。崇尚自由的思想贯古通今,从来也不是例外。
美国电影《Into The Wild》(走进荒野),讲得就是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轻人成为犬儒主义者的故事,由真事真人改编而成。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克里斯多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从名牌大学毕业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并不快乐。他父母是成功商人,貌合神离。他们在人前秀恩爱,在家里天天争吵不休。克里斯多弗深受其害,对生活产生了严重质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他离家出走。在流浪中寻找生活的真谛。
在现代西方流浪汉中,像克里斯多弗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崇尚勤劳致富的我们,往往不理解这种选择。现实中,憋屈着自己,挣扎生活的人却比比皆是。“我们之所以过的悲惨,是因为想被文明社会接受。”
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内心不自觉的耻辱感和想获得别人赞同的欲望,也许正是现代人生活不快乐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也许,放下我执,过极简生活,也是一种美好!
| 关于公众号 |大海凤凰为你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与你分享留学移民游学资讯,国内外教育理念,做你身边最贴心的教育顾问。
你我相伴,向上向善.喜欢,你就关注<大海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