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带来的最大的思维的转变就是:管理精力(而非管理时间),才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以前我们总认为,工作高效的前提是做好时间分配,如果工作效率低下,必然是我们的时间管理出问题了。但是随着工作负担越来越重,我们都变成了书中的“罗杰”:体重超重,体能下降,工作表现低落,亲情成为负担,迷茫无法自拔。
本周阅读了《精力管理》这本书,对个人提效这一方面有了新的认知。
这本书讲到精力的四种来源:体能,情感,思维,意志。时间管理只是通向高效精力管理的途径,高效精力管理需要调动这四种精力源。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精力的消耗与恢复,过度消耗而恢复不足会导致精力衰竭崩溃,过度恢复超出消耗会导致萎靡和衰弱。我们常常低估自己的精力管理方式所带来的后果,但又不能坦然地自食苦果。
就这四种精力源而言,自下而上的顺序应该是:体能,情感,思维,意识。成长和发展的时候,顺序是自下而上的;改变却是自上而下的。
体能不仅是敏锐度和生命力的核心,还影响着我们管理情绪、保持专注、创新思考甚至投入工作的能力。书中推荐的间歇训练法,
情感思维能为效能提供动力,在自信、自控、人际沟通、理解他人方面取得好的表现。
乐观有助于思维精力的恢复。与身体和情感能力相同,思维能力也需要平衡消耗和再生。保持专注与乐观的秘诀在于间歇性变换思维频道,达到精力休息和再生的效果。
意志精力为所有层面的行为提供动力,带来激情、恒心和投入。意志精力源于深层价值取向和超越个人利益的目标。目标会激发决心。
建立仪式的三个步骤:明确目标,正视现实,付诸行动。
这本书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打破了时间管理的执念。在旧观念中,管理时间是在避免压力,认为生活是一场马拉松,放松是在浪费生命,所有的表现都是由工作回报驱动的。在本书的观念中,管理精力是在追求压力——波动性的压力,认为生活是一系列的短跑冲刺,放松时间是有效产出的时间,所有的表现都是由目标驱动的。
生命的终极质量并非由寿命衡量,而是由我们如何在拥有的时间里投资精力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