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吴非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所学校最怕有一群愚蠢的老师在兢兢业业。”这话真的让人拍案叫绝。
中国古代有一个“南辕北辙”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有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越多,离原先的目标就越远。乍一听吴非老师上面的这句话,的确有些另类,有点刺耳,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与“南辕北辙”何尝不是一个道理?
现实当中,有多少老师不学无术,不懂教育规律,不按科学方法,只凭所谓的“一腔热情”,整天兢兢业业、累死累活地行使着教书育人的权利。试想,在这样的老师门下,岂不是倒了八辈子霉?好多学校都有“再讲最后一道题”这样的一群老师。明明下课铃已经响了,却偏偏再来一句“同学们坐好了,咱们再讲最后一道题”。 诚然,我们绝对不能否认这些老师的勤奋、敬业和善意,但是他们这种愚蠢之举不仅没有效率,而且影响了下一节课的教学,耽误了学生休息,损害了学生健康。
其实,拖堂期间,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差的。下课后教室外面其他班级学生的走动、喧哗,甚至打闹声都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在拖堂的时间里,教师一般讲得较快,不易被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这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还有,因为拖堂导致学生的大脑没有正常的课间休息时间,会产生疲倦,这同样影响着随后学科学习的效果。
做个小小调查就会发现,学生最厌烦的老师首先是喜欢拖堂的。讲课老师站在讲台上讲的手舞足蹈,唾沫四溅,总觉得无论如何也得把自己知道的说完。可是,事实上,教室外早已人头攒动,又有几个学生能够听进去?说不定学生在心里已经把你骂了N遍了呢!最近从一名学生家长那还听到这样一件事。这位家长的孩子今年在高二,“有幸”碰到一位这样“兢兢业业”办事认真的“XX”老师。据孩子反应,这位老师的确是“师德高尚”,不偏袒,不徇私,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但是,岂不知教学中的“一视同仁”并不是明智之为。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论。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发展。简单地说,“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的学生施与不同的教育方法。同一班级,四、五十名学生,习性不同,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怎么能“一视同仁”呢?据说该教师对教学中的每项要求,都是“一刀切”,弄得个别基础差点的跟不上,天天挨罚,节节被批,因而与教师的关系是硝烟四起。试想,这样“认真又敬业”的老师难道不是愚蠢吗?碰到这样的老师难道不是倒了八辈子霉吗?提高学生成绩,促使学生成才,其初衷是好的。可是,教育需要智慧,同样需要良知。不能以违背教育科学,损害学生身心为代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