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余经常不断思考教育家的真理。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
魏书生说:“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与心的碰撞。”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师,它不单单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教师,我们要关心每一位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洞察他们的心灵,摸清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内心需求,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信心。同时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付出和爱,同时我也加强和家长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而我经常利用课间时间走进班级,悄悄在某个学生的座位上坐下来,为了拉近师生关系,建立深厚情感,走进他们的内心,就和他们拉拉家常,他们几乎毫无保留地跟我说班里的事情或者家里的事,根据这种策略我还真掌握了不少班里学生的小秘密,这对于我管理班级教育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想要走进学生的内心,对教师就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去听,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帮助,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其次,要求我们要理解他们。教育专家常说:“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被尊重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心动力。
再者,每个学生智力水平不同,教育时要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要耐心教导他们。对待问题学生,我的方法就是给他信心,唤醒他内心的渴望,这就等于给他安了发动机,而运转发动机的“机油”就是老师的赞美和信任。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灌输而是点燃激情,所以一有机会就要毫不吝啬地赞美他!在教育中,“爱”字始终是核心。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应该细心关爱,从欣赏开始,称赞入手,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激发他们的自信心。看着他们一步步的成长和一次次的进步,作为老师,我很满足,很幸福,因为付出有了收获!
良好的教育,应如知时好雨,滋润求知的心灵;如春风潜入,拂去年少的莽撞;如江船灯火,拨开前路的迷茫。所以我们要永远相信每个孩子的花期是不同的,我们只需要给学生不停地灌注营养和水分,剩下的就是静待花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