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诸弟(2)【956】2024-7-24
评点:何绍基之字与汤鹏之文
这封信提到两个著名文人,我们先来介绍一下。
一为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此人比曾氏早进翰苑两年,又年长十二岁,此时在翰林院做编修。何绍基以书法称名于近代,然在当时名气似乎还不算太大。曾氏在信中断言,何绍基的字“必传千古无疑”,看来这是说对了。中国古代字写得好的人甚多,然传名者寥寥,这是因为纯粹以字名世的很少,“书法”早靠其他的东西来衬托,如地位、诗文、绘画等。或地位高或诗文好,好绘画精,原本只有五六分的书法可以进价为七八分、八九分;反之,原本有十分身价的书法,却因人微位卑而不受重视。故自古以来,像怀素那样的穷苦和尚以书法本身出名的少,而如王右军、苏东坡等仗显赫地位、精彩诗文而成名的书家多。
然何绍基有幸成为名书家,除开他的文字确实是好、地位不低、著述较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与曾氏的揄扬yuyang(宣扬)分不开。此时的曾氏地位虽不高,但后来却名震天下,他所极力称颂的人,不愁无名。据说湘军中有一位叫郭松林的高级将领,有附庸风雅的爱好,他五十大寿时请何绍基为他撰一幅寿联。郭松林字子美,何绍基以此送他十个字:古今三子美,前后两汾阳。上联叩“子美”。唐诗人杜甫字子美,宋诗人苏舜钦(与同时期的北宋著名诗人合称为“梅苏”)字子美,与他合为三子美。下联叩“郭”,将他与汾阳王郭子仪想比。如此一来,郭松林便成为一位集杜甫、苏舜钦之文才与郭子仪之武功于一身的人了。郭松林欢喜无尽,立刻赏何绍基一千两银子。
这种出格逾等(亦作'踰等'。 超越等级;超过一般),或许是出于玩笑,也或许是寸心讨好,且不去管它。但一个字值一百两白银,从市场角度,他的确说明了何绍基字在当时的价值。
第二人即信中所说的汤海秋。汤海秋名鹏,湖南益阳人,也是曾氏的翰苑前辈。曾有人将他与魏源、龚自珍、张际亮并称为道光四子。他的传世之作为论文集《浮邱子》(岳麓书社曾于一九八七年重新标点刊行)。汤鹏二十岁中进士,的确是聪明过人,功名早达。但终其一生官位不过御史,寿命也只四十四岁,算不得一个有福气的人。对汤鹏及其著述,当时许多人曾予以极高的评价,称其人“意气韬厉”,其文“震烁奇特”。但曾氏对这位同乡的看法则异于时人。
信中谈汤“诞言太多,十句之中仅一二句可信”。他送给汤的挽联也与众不同: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得谤(非议同来)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汤鹏的“诞言”何《浮邱子》的奇特,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古今不少颇有名气的忧时诗文,或许都出自于好“奇思怪想”者之手,这些作品可以成为文学上的佳作、学术上的杰构(佳作),但却难以将它们真的用之于经世济民。对于这中间许多自叹怀才不遇的作者,也不宜过多的同情之泪,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就不是真正的守土牧民之才。
曾氏是一个崇尚脚踏实地的人,与汤鹏不属同类,故而不太喜欢这位有才华的同乡前辈。这封信的后半截,曾氏在叙述同乡京官的近况时,又表露了他务实的一贯作风。他不喜欢“好买书,东翻西阅”的黄子寿,却喜欢何、吴两家儿子的“沉潜”,并预言,二人虽天分不高,但将来的成就“必更切实”。他希望诸弟向何、吴两世兄看齐。
不知读者注意到没有,曾氏在讲到门房换人的时候,提到两个门房的名字:一人名陈升、另一人名周升。看来,陈、周为其人的本姓,“升”则是曾氏给他们所起的名字。可以推断,若再换一个姓李的来,必叫“李升”。这里面透露的是主人渴望升官的消息。曾氏的两个儿子的乳名,一为甲三,一为科一。他的两个外甥的乳名,一为鼎二、一为盛四。四个孩子乳名的前一字连缀起来恰为“甲科鼎盛”四字,这里也透露出曾氏希望后辈做官入仕的心情。联系到曾氏后来家书中说的“不求儿子做大官,只求做读书明理的君子”的话,不由得使人产生多种怀疑:是虚伪、表里不一?是早起渴望做官,后来在宦海中浮沉太久,深知其中艰辛,故晚年不要儿子做官?是又想做官,又不想做官,两种心情矛盾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