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大学》里的条目,格物致知是排第一顺序。刚开始读到的时候,总觉得难以理解。自己会把格物致知理解为通晓天下之物,天下之理,然后才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这要求又太高了,修为的门槛大家都达不到。
后来再读华杉版本的《大学》,有了新的理解。诚意正心,我们很好理解,修为先要诚意,先要正心。心诚不诚,心正不正这是关键。心的诚与正依赖于一个大是大非的标准。也就是说有是非标准,能分清好坏,辨清时势,区分优良。这是重要的前提。按这个理解逻辑,格物致知就是辨识好坏,梳理自己的是非标准。这样诚意正心才有依据。
辨清好坏,也能识得时势,审时度势。孔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这句话通俗易懂。但能不能识得哪是危墙,哪些不是危墙,这才是为君子之道要修为的。这便是格物致知,能辨别大的形势,就能做到明哲保身。明于哲理,洞察形式,保其自身。
把格物致知理解为制定自己大是大非的标准,能辨别好坏。这样格物致知就更加容易理解,与后面的诚意正心也前后呼应。
王阳明也说过同样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的过程就是为善去恶的过程,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良知良能每个人与生俱来,我们要做的是发挥自己的良知良能。这里又回到孟子的四端论,隐恶扬善,扩充放大。
每个人都有人性之善,只不过程度不一,纯度不一,需要我们通过后天的修为去发扬自己的善行善为。自己发现,扩充放大,持续坚持去做,最终达到生知安行之状态。生知安行的状态不是天生就有,即便是圣人也得修为得到。抓住自己一点点人性之善,扩充放大,不断修为。学知利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思维的习惯,始终坚持自己良知良能,时间久了就能形成习惯,能安住在这种状态之下,随心所欲不逾矩。
对格物致知,还有另一种理解,致知可以理解为知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哪里这是讲自我之志向。志向在哪里呢。这才是关键。止定静安虑得,知止就是知道自己的志向落在哪里,心就能定,心定行才能静,静后方能长久安住在这种状态,思虑就周全,达到中庸,自然而然就得道。
按这样理解,格物致知就是止于至善。停在哪里,停在至善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格物致知是修身齐家的先要条件,修身齐家你得先有自己的大志向。志向不是成就多少事,更重要的是你要成就一个怎样的自己。做人是成事的先决条件。
孔子讲的三十而立,这里的立是指立志,立志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不仅仅是小孩子的志向,人到中年更需要立志。想清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成为圣人,最终他经过人生历练修为成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圣人。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读书的目的仍在立志(笃志)。落脚点,终点在立志。这就跟格物致知的理解保持一致。读书是格物,格物要知止,知止为立志。
从这一点再扩展开来,除了读书是格物外,世间的所有事都是格物的过程。格物不就是穷尽世间之真理。世事练达皆学问。格物就是探求物之性,人之性。格物的重点在知止,格物致知这里理解为你做任何事都有一个终极目标,最终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本心,发心,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始终不偏离自己的最终目标,这是做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秉持这个原则就能做好世间的所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