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特别国债的发行,后有楼市剧烈的政策,奈何身在局中的我们永远只能被时代拥裹着前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被轮番使用,从去年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到如今的坚决负债,强烈投资,真的到这样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 特别国债的超长期利息,利率不到3%,那不是三五年,是三五十年,长到把时间拉到了这批财富拥有者的尽头,以这样低廉的利息,裹携着高额的通胀,把钝刀子割肉演绎到了极致,政治经济的魅力被运用的炉火纯青。
经历过疫情的洗礼,民众变得极为理智。再也不是那个讲好一个概念就能冲的群体,人类,总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变得更谨慎,不是么,但也只是谨慎,我们永远逃脱不出时代的束缚与局限性。当你们不愿意负债的时候,国家借你们的钱替你们负债,你们拿固定的利息,国家享受时代进步的红利,我们都厌恶风险,可恰恰是我们所厌恶的这个风险才是时代进步,保证我们财富传承的法宝,风险是云端之造物主考验凡尘世间之人能否进行财富积累的手段。谈到芸芸众生,总免不了历史长流,想起我前些天写的关于保本。
保本实际是个伪命题,主要看大家追求的这个本是什么,是数额相等的货币数量,还是等额购买力的财富象征,普通人所理解的保本自然是前者,我们习惯于认为只要数量上不减少我们就是财富的持有者,但我们显然知道,十年前的100元和十年后的100元所能购买的商品差了一大截。即使你十年享受着固定的利息,也无法抵消货币购买力下降这个事实,
在现实中,是没有保本这个概念的,财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自然铁律,货币购买力一定是随着货币发行方的存在时间呈现加速贬值状态,这不是人类能决定的,细数历代得失,无不为土地兼并,财富流失,我们只是处在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阶段,那何去何从,财富天然具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属性,普通人只能做普通事,享受贬值带来的钝刀子割肉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但凡欲速投资,总是得不偿失,在贬值的历史洪流中,一味的回避虽不至于财富加速流失,却也是小民安身立命之无奈之举,若要投资,则要以长久不用之财富进行长期布局,只能适应少数人,这也是少数人掌握社会财富的根源,归根究底,是普通人的抗风险能力太弱。寻找到一种平衡至关重要,既不至于太冒进,也不至于太保守,在稳步之中无限接近通胀水平,在投资品种周期中寻找这样的平衡。
说说特别国债,为了刺激经济,其中之一是增发货币,让大家敞开了消费。但这招儿效果不咋地;因为咱们老百姓的信心不太给力。信心这玩意儿,得看两个方面:一看你口袋里的银子有多少,二看你未来的收入稳不稳定;这两块儿都受到一堆因素的影响,比如产业状况、就业情况等等。但说到底,当下最关键的还得数房产。
房产呼应着特别国债,呼应着今天的超级政策,这一切不是为普通老百姓能买起房做铺垫的,在时代的局限性里,该买房的那批人都已经买进去了,既然我们不买房,政府就分期买房,廉租房呼吁而出,地产总要软着陆,总要有政府这个中介,借我们的钱,买我们房,拿我们的钱,办我们的事,才能推动当下这个问题解决,只不过有些杀鸡取卵罢了,未来的事我们又能把握多少,谁又能把握多少。就过去房产投资而言,大部分人估计亏进去了首付。当初掏空所有钱包买的房,如今真的值那个价吗,付进去的首付不会退,贷银行的利息不会少,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市场造成的。地产是商品,是商品就存在供需关系,学经济的我们最初就学过,供不应求就会物价上涨,上涨了生产者就会看到利润而扩大生产,继而形成供过于求,产品过剩,为了迅速变现,就出现了价格下跌,利润消失从而生产减小,再继续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不是经济学,这是人类社会周而复始的圆圈宿命,知道却无法避免,归根结底就是利润。 马克思说: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洋洋洒洒这么多,我们个人考虑的只是自己的三六九,在国家智囊团的眼里,把控的国家前行的这艘巨轮,手段也罢,温和或激烈也罢,掠之于民掠之于商也罢,都是为了前行,前行是需要代价的,有代价也得前行。历史上,特别国债曾经干过的事儿包括补充四大行资本金、支持新能源和光伏产业,还有专门用于抗疫的特别国债。这些都是为了扶持特定行业,推动经济发展。现在也是如此,但如有人鼓吹某某要大涨,抓住赚钱风口等,那就是贻笑于大方之家了,时代在进步,我们也要进步,历史可以借鉴,但历史只是历史,那穿破层层云雾的未来,必然是有了很多完善,很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