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给混沌大学的同学们做一场产品运营经验的分享,是从我近期的产品运营相关经验、以及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和背后的思维模型,同时也分享了我对职场的一些思考。
下面用文字的方式再做一个记录和回顾,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优化。
在我目前所在的互联网公司里,产品相关的角色主要有:业务运营、产品运营、产品经理,再往下就是开发和技术同学了,业务运营又有行业运营、商家运营、平台运营等细分。一般来说,在大公司里,岗位会划分更加清晰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宽度较窄,会注重于专深。在小公司里,常常是一人身兼多职,职责宽度会比较宽,更有些可能就是项目经理兼顾了三者。
那么在大公司里面,当你有着明确的职责和KPI的时候,你是选择“前进一步”还是“退守本位”呢?无所谓对错,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有自己的考量。
让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每个职位上的人都前进一步,更多的进行前后衔接,也许就会迸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由于是实际进行的工作,保密起见,此处省略了我的案例分析部分。
从产品运营这个岗位来说,我还是一个新手,我经常问自己的是:产品运营到底要做什么,从哪里开始?要到哪里去?
在学习了很多产品运营的课程后,逐步开始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我开始将产品运营拆解成一个循环图,我叫它“大金轮”。包括:需求、调研、开发、测试、投放、运营,六个循环不断的环节。如果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从idea阶段开始的话,就是需求的萌生,然后再逐步推进。即使在产品运行过程中,也会有新需求的产生,这时又开始了一个“新产品”的循环。
最复杂的是一个产品系统会有多个产品版本,每一个都处在不同的阶段。蓦然一看,会让人抓不到头绪,但只要将其功能层级划分清楚,每一个层级对应到不同的循环大金轮图内,可形成如下图的产品运营“旋风轮”。再据此旋风轮的节奏,制定项目计划进度的甘特图,所有的环节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了。
那么我们先从需求开始,看看需求到底要注意哪些呢?
需求主要包括需求的收集、判断、沉淀。需求收集阶段,要清楚业务方是谁,有几个,他们彼此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提此需求的目的是什么。进行一轮需求收集后,再对需求进行判断:这是一个新需求还是一个旧需求,如果是个旧需求,以前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没有进行下去,遇到了哪些阻碍;再判断是一个真需求还是假需求,假需求是指,业务方提出的需求完成后能否解决业务方的问题,可进行两个反问:“导致了业务方没有拿到目标结果的原因,是不是因为这个需求没有实现,”,“如果这个需求实现了,能否保证业务方拿到目标结果”。
以上收集和判断清楚后,就可以多个同类型的需求进行汇总沉淀,形成业务模型,开始搭建产品架构。
下一步,根据业务模型的雏形,开始进行调研:背景调研、用户调研、竞品调研。背景调研包括对业务场景的还原、产业链的调查、行业形态以及所处的阶段,并对未来进行一定的预期。用户调研,需要了解这个产品中用户,我们搭建这个产品是未来解决用户的痛点、痒点还是爽点?同时,要对行业内的竞品做一个快速的调研,了解彼此的市场细分,功能的侧重点在哪。
根据以上阶段,基本就明确了业务模型和产品架构,即可进入到开发阶段。
从产品运营的角度出发,开发阶段包括产品经理、开发、技术等环节。虽然此环节内产品运营直接的参与较少,但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盘点可用的资源有哪些?包括产品经理、技术人员、预算、HC等。整个产品的开发周期是多长,这个期间政策会不会有所变动。这个政策既包括外部的,比如国家政策、行业政策等,也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部署是否会有变动,会不会因为业务团队的KPI、财年计划等变动而导致产品流产的情况?整个市场上,用户需求会不会在开发周期内发生变化?社会上的技术迭代升级,会不会有跨界打劫的情况出现?
产品成型前,产品运营同学要先小规模的脱离产品,去测试业务模型的可行性、可优化的点。在产品上线后,先引入部分用户,观察产品实用后对用户效率的提升情况,是否有BUG的出现,用户的体验怎样。
在以上环节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开始有节奏的投放。需要明确的是目标市场在哪,多个业务方情况下,每个业务方领取的市场划分是否分配高效,是否有商业价值扩大化的点在?在确定目标市场后,对用户进行分层,我习惯用金字塔来划分:基础用户群、中坚用户、头部用户。可能不同的产品,不同用户群的打法都不一样。投放进行中,重点关注投放效果反馈:用户的接受程度怎样、适应性如何、是否有业务的延展性等。
一般伴随着投放的过程,就开始数据指标的监控,常分为:拉新、留存、复购、增长等,不同产品选取的数据指标会不同。同时注意用户反馈的情况,用心去倾听、跟用户深度访谈、多去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期待。很多时候,这里就蕴含着增长的第二曲线,暗含的商机正通过用户的声音告诉你。
下面这张图,就是对以上六个环节的集合,每当一个新项目开始时,都可以对照着去做一些梳理,提高分析和规划的效率。
在做产品运营的这段时间里,我最有感触的两个课程是:智米的爆品之路和乐信的增长黑客,都是来自混沌大学研习社的课程。
在智米的爆品之路中,最打动我的是智米对于产品的打磨,运用涉及美学,将不同的产品在外观上就给用户一个统一和谐的系列感。智米追求的是更简洁、更精致、更强大、更人性,并一直坚持着这个理念在做产品,对产品不停的打磨迭代。
乐信的增长黑客中主要讲的是在乐信企业中,怎样做增长,主要介绍了乐信的增长模式、增长动力、并提出怎样有效控制增长节奏。其中最让我意外的是增长动力居然是选择管理驱动,在现在很多的公司内,大家都会选择产品驱动,通过打造更高级更智能的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增长节奏也是一样,大部分公司其实不会排斥快速增长的出现,或者追求的就是快速的增长,但乐信提出要控制增长的节奏,增长不能快,得控制在一定的节奏内。
乐信的可复制增长三部曲,如下图所示,先小范围打样,低成本试错,精确计算投入产出比,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里,有讲到一个故事:她有一位朋友做高压锅的,在高压锅上做了很多创新,在第一次梁宁知道对方在做锅的时候,就问他什么时候开始销售呢,自己也去买一口,对方说还有一个创意,回去再加工下这个高压锅会更完美,过了快一年后,梁宁再此问这位朋友,高压锅的销售情况,对方说还有一个新点子可以让锅的功能更强大。让我们来假设,如果这位朋友选择的是第一个版本出来后,先小范围的销售,观察市场的反馈,然后再据此优化迭代出新版本的高压锅,也许在一年后他拥有的是很多个型号的高压锅产品系列了。
第二点提到的是执行动作的标准化,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感触良多,同样的一个项目,不同人推进的进度效果都会不一样,那么怎样保证执行动作的标准化呢?我经常会去对执行动作进行拆解,针对拆解后的细分动作建立操作指南和参考样本,只有考虑足够的细致才能保证经过多环节的操作后,得到的结构足够标准。
第三点是比较难的,怎样能做到规模复制?市场、类目、用户区域或者是其他什么维度可以支持规模复制?这个问题一方面得根据具体产品类型来分析,另外在一开始,对产品进行定位和设计时就需要将规模复制考虑进去。当选择的产品是一个窄口小需求的领域时,可能指数级增长并不存在。
管理驱动在大公司会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大公司在人员激励、数据考核、价值观等方面建设的比较好了,管理问题经常会出在小公司里。要在小公司里做到第一点,已实属不易,领导者得有格局推翻自己的霸权主义,建立一个具备激励效应的激励制度,并配上令众人信服的数据指标。并注重文化基于的建设,正如马老师所说的“三流组织是共同规则,二流组织是共同利益,一流组织是共同信仰,顶级组织是至情至性。”
如何做到有效控制增长节奏,乐信从自己的角度提出控制增长节奏的四个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和公司情况去领悟。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中提到一个观点:“用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世界,你可以看得更清楚,走得更顺利。”所以当我开始接触产品时,我并开始看各类型的产品书籍,听高评价的产品课程。到目前,我最喜欢的两个课程是:”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和”凯叔打造极致产品“。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是在得到里的专题,凯叔打造极致产品是混沌研习社的课程,下面两页PPT中有课程的主要精髓点,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订阅课程详细听老师讲解。
对于我来说,在知识库中武器,用起来最趁手的是“点线面体”。在与朋友聊天讨论时,我会用到它;在观察一个问题时,我会用到它;在遇到情绪问题时,我也会运用它来找到解答。
比如在做产品规划时,如果选择一个切入点,通过这个切入点去拉出一条产业线,而这条线所在的面处在什么阶段,是上升还是下降?选择市场也是同样的思考模型。在我做职业规划时,也同样运用的是点线面体,当时还不知道这个概念,因为爱好所以选择了旅游行业,后面一直沿着整个产业链一路往前走,沿着线逐步积累自己的经验,在每个点上都不设限制的尽量多学习多拓展,纵横的发展着。
更多的时候我会在生活工作遇到挫折和委屈时,心理很沮丧低落时,我会跳出来自己的本位,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跟自己沟通,比如抽离出时间的维度,问自己这个问题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是否重要,到那个时候是否认为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或者从全公司、全人类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还是问题吗。当然,还有很多与人相处的问题,遇到强势或者喜欢诡辩的人时,在以前我会因为不愿意辩论感到很受伤,但现在我会选择微笑面对,甩甩头如灰尘般从头脑里掸去。
经常和伙伴们一起谈论职场发展,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看职场,其实职场这个产品会由两部分构成:预装系统+装机APP。
预装系统是自己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整体认知,按照生物学的说法,咱们这代人将活到120岁,这样工作会到七八十岁。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读过最好的一本书是《远见》。在《远见》中,作者建议将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30~35岁以前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情是添加燃料,从多方面去学习去探索,不要对自己设置障碍和限制,尽可能的拓展自己。通过扎实的基本功打造,强势开局,这个时候才可以算是正式的登上职业舞台。
第二阶段,大约在35~50岁,这个时候自己优势所在基本已经明确,可以调整自己的职业状态,锚定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始聚焦自己的长板。这段时间内通过职场历练,将长板打造成银板、金板。
第三阶段,指50岁~退休的这段时间,注重优化长尾,发挥持续影响力。对于我对自己这个阶段的规划是,将自己一生无保留的沉淀出来,形成知识,将其传播教授给年轻的孩子们,如我恩师所做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