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个典故“规圆方竹”
在唐代,曾有一个高官叫李德舆,他出任浙西观察使期满,回京述职,途经润州(镇江)甘露寺,与寺主老和尚交谈佛理颇相得,于是临别的时候赠给那和尚一支他珍藏的筇竹手杖。这个手杖很有特点,“虽竹而方,天生可爱”,是很少见的方方正正的竹杆制成,李德舆一直很稀罕它。过了数年,李德舆出镇润州,特地来到甘露寺,问那老和尚竹杖怎么样了?老和尚说:已‘’规圆而漆之(被削圆并涂也上漆)”,李德舆听后深为叹息,从此再也不来找这和尚。
方竹杖因其难得的方正,成为世间的珍品,虽然作为手杖来说,方的肯定没圆的握得舒服,但仅仅为了握得舒服,就削磨掉它本来的特性,使其沦为平凡,实在是太可惜。
教育也是这样,安静听话老实看书的孩子,父母老师都喜欢,但如果为了自己喜欢,或管理方便,而通过总总手段,硬把孩子“教育”成这样,并且把这作为区分好坏孩子的标准,就太不应该了。
如霍金儿时最喜欢拆东西,无论是父亲亲手做的小火车,还是价格昂贵的玩具轮船、飞机,都被拆成废品,却没本事再组装起来;乔布斯儿时,曾因好奇地把金属发卡插进插座,被电击得当场昏厥,没过几个月,又好奇杀虫剂究竟是什么味道,于是再次进了医院……按道理来说这种应该是标准的“熊孩子”,但他们这让让父母老师讨厌头痛的旺盛好奇心,却成为他们未来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
我很赞同基督教的一个观点,每个人都是上帝用爱创作的独一无二的珍品,每个人来到世界,都肩负了上帝给予的独特的使命,孩子独特的个性也许正是上帝赐予的礼物,是他所肩负使命的线索,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像流水线生产出一个又一个一模一样的社会零件,而是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展现自己独特的天赋,成为让社会更精彩的作品。
近期,有篇基因编辑婴儿的新闻,就更让人担心了,现在他的目的看起来是帮助婴儿避免某些遗传疾病,保证他们未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这样是好的,有意义。但这个技术如果不在伦理道德加以限制,未来呢?父母可以按自己想要的标准“定做”孩子。
“规圆方竹”只是可惜,若方竹连出现的机会都没有,那就是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