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话题能治我自己的病。
对于女人,有这样两句话,传播甚广,也甚是灵验,一是“撒娇女人最好命”,一是“会示弱的女人情商高”。然而这世间女士们似乎越来越强势,对于这两句话,大多数女人们直呼臣妾做不到。我先生就曾经在一次吵架当中气愤的大喊“你必须这么刚吗?说句软话就那么难吗?”,其实某人我当时心中念叨的是“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可是就是没有张开这个嘴啊!是啊,说句软话就那么难吗?怎么就是张不开这个嘴呢?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示弱女人最好命》,似乎给这病找到了病根。女人们你为什么就没办法示弱呢?
1.不示弱与依赖受挫有关。它可能和小时候依赖受挫有关。你曾经很依赖一个人,但最后却发现那个人靠不住。也许是母亲的情感隔离,或许是养育者对于孩子的需求不敏感,让孩子一直处于一种受挫的状态里,直到他获得类似“习得性无助”那样的体验。这份早年没有获得满足的情感依赖就一直存在那里,它和羞耻感、挫败感、无助感密切相连,并且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起着作用。它就像是一张大大的封印,在每一个对他人的需要生起之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中。(感觉被说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关系的动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与环境相依赖共生的,作为一个成年人,乐于助人是好品质,也应当有能力让别人来帮助自己。
2.不示弱与人格的不独立有关。有些时候,无法示弱和人格的不独立有关。有这样一个现象,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表现得非常“独立”,对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过度敏感。比如,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建议感觉愤怒,却没有办法平静地、客观地对待。这其实是一种反向形成,正因为这些孩子并没有真正地建立清晰的边界、独立的自我,对父母还有依赖,所以才会将父母的建议当做是对自我能力的贬低,或者是对自我边界的突破。两性亲密关系中,也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很多女性因为人格中还保留着很多“婴儿”的成分,对他人有很高浓度的需求,所以才会表现出反向行为——“无法示弱”。
3.不示弱与内化的负面评价有关。还有一些人,对于“示弱”这个特质有一些认知层面的负面评价。很多人会把会示弱的女人看做“绿茶婊”,看过电影《撒娇女人最好命》的朋友可能很快能够对号入座。有时候“示弱”可能会被这样解读:第一“示弱”成了“腹黑”和“心计”的代名词,目的是为了驱使或奴役对方来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它不仅带动了超我的负面评价,将“示弱”与“坏”“不道德”相联系,同时还可能激活内心深处潜藏的,对于一个充满欲望的女性形象的恐惧。第二“示弱”成了“工具化”他人的手段。它可能会勾起过往的一些痛苦记忆,比如父母无法全然接受自己,“只有听话才会爱你。”第三“示弱”被当做“讨好男人”的代名词。作为独立女性,她们不屑于绿茶的伎俩,自己赚钱养家,貌美如花,凭什么对一个男人示弱?难道是因为他们这么普通,却又这么自信?”
其实,无论对于男人还是女人,适时示弱是一种人格的智慧,正如《道德经》所言,“柔弱胜刚强”。但是它是需要一个结实的人格做底子的。首先,它和坦诚和勇气有关。如果说刚硬是我们的保护色,那么示弱意味着你需要揭开自己的防御,在一个人面前坦诚你对他的需要,自我暴露内心的脆弱,“我需要你,你对于我而言很重要”。其次,它和基础自信有关。会示弱的人,内心是拥有一个与爱相关的内核。最后,它还和关系的链接有关。当我们在一段关系里有勇气示弱,坦诚,索取时,那么对方也会感知到自身的价值。在这段关系的流动中,空间被进一步打开。两个人一并,可进可退,可柔可刚,可索取可给予,一曲融洽的双人舞。
所以,如果需要获得“示弱”这一项能力,那就需要一些努力:你需要穿透“无法示弱”的表象,去看到更深一层的东西。那里面是曾经受挫的情感依赖,还是人格中粘连的“婴儿成分”,还是所内化的一些他人的负面评价。然后,你需要从这个地方出发,去一一地修通。比如,你可以拥抱那个受挫的羞耻的自己,对自己做一个澄清:你的需要没有错。父母无法满足你,有可能来自他们自身的局限,他们无法给出连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比如,你可以让自己的人格获得更多的滋养,友情、兴趣、事业,甚至是一场深度的心理咨询。在一个更大更好的容器里,让人格中的婴儿成分慢慢地长大。然后你会体验到,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拥有自我满足的能力,不依赖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
以上分析摘自无限延伸的三角《示弱女人最好命》
所谓看到即疗愈,今天看到的这些,是否能够戳透那层佯装的刚强直达真实的自己呢?先给自己一个体贴的拥抱吧,告诉自己你是值得的!
最后把文中最后一段话送给大家——
所以不必害怕。想示弱就示弱,想逞强就逞强。愿你有高跟鞋也有跑鞋,喝茶也喝酒。有勇敢的朋友,有牛逼的对手。愿你对过往的一切情深意重,但从不回头。愿你特别美丽,特别平静。特别凶狠,也特别温柔。
好的,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