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这是苏州沧浪亭上的一副对联。
这是一幅集成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沧浪亭》,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过苏州》。
它是说清风和明月本来就是大自然馈赠的无价之宝,这远处的山近处的水,山山水水都是有情感有灵性的。
提到沧浪亭,不禁让我想起那本《浮生六记》,沈复与芸娘曾居苏州沧浪亭畔,而他们的那段你侬我侬、满含情愫的恩爱夫妻生活就发生在沧浪亭。
他们的一段爱情故事,也让沧浪亭成为不少苏州人心目中最浪漫的园林。
沧浪亭是我国最古老的一所园林,位于姑苏古城区南部,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池水由西向东,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景色亦是因水而起。
有人说:没有了沧浪亭,苏州园林就是徒有虚名。
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灵魂。
因为比起皇家园林,苏州园林是文人们为归隐而造,而沧浪亭就是隐逸最好的注解,后世的拙政园、网师园都是出自沧浪亭的精神谱系。
千年前,北宋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退隐姑苏。他花了四万钱买了座荒园,造此亭,取名沧浪。
化用楚辞“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作为慰藉题园,“沧浪”名扬天下。
“沧”即青苍之色,“浪”即涌动之水波。沧浪之水,激浊扬清。
庆历四年(1044年),进奏院祠神之日,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
保守派抓住这件事,借题发挥,结果,苏舜钦被罢去官职。
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而《初晴游沧浪亭》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
《初晴游沧浪亭》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宋•苏舜钦
赏析
这是北宋诗人苏舜钦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雨后沧浪亭的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恬静安逸的心情。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云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连明:直至天明。 娇云:彩云,又云的美称。
弄:吴越方言,作的意思。 阴晴:时阴时晴。
首句,写诗人目睹池内陡添春水,因而忆及昨夜好一阵春雨。
诗由“春水生”带出“夜雨连明”,意在说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势不小,好为下写“初晴”之景作张本。
第二句,正因昨夜雨久,虽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气中湿度依然很大,天上浓密的云块尚未消散,阴天迹象明显;
但毕竟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斜射下来,连轻柔的春云也带上了暖意,天正由阴转晴。诗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来写天气,取材典型。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帘内无人,日色暗淡,花丛、竹丛一片寂静,不时从中冒出几声小鸟的对鸣声。
帘虚:帘内无人。 日薄:日色暗淡。
第三句,写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并不怎么强烈;山上花竹,经过夜雨洗涤,枝叶上雨珠犹在,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此句是静写。
最后一句,则是借声响来突出静,收到的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艺术效果。
显然,诗中写由春景构成的幽静境界和题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紧。
乍看,题中“游”字似乎在诗中没有着落,但从诗中诸种景象的次第出现,就不难表现出诗人在漫游时观春水、望春云、注目帘上日色、端详杂花修竹、细听乳鸠对鸣的神态。
诗人喜爱这“初晴”时的幽静境界是有缘由的。他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很深。
在他看来,最能寄托忧思的莫过于沧浪亭的一片静境,所谓“静中情味世无双”。
他所讲的“静中清味”,无非是自己在静谧境界中感受到的远祸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说的“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气。
其实他何曾自得闲适,在同诗中,他在那里曼声低吟“修竹慰愁颜”,可见诗人在亥初晴游沧浪亭争中明写“静中物象”,暗写流连其中的情景,表现的仍然是他难以平静的情怀。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