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拿起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看完就忘。貌似看了很多的书,但一点也没记住,更别说运用了。
以至于很多人生出“读书没用”这样的念头。
而有一个人,他通过阅读实现了人生逆袭,他就是彭小六。
彭小六原本是一个十八线的普通小镇青年,通过阅读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由普通程序员成为畅销书作家,简书一哥。
彭小六把他的阅读方法全部写进了《洋葱阅读法》这本书里。
通过他的这本书,我学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这个方法不仅对我们阅读有用,对我们职业发展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
这个方法就是: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01什么是知识晶体
知识晶体就是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它不是碎片,而是一个框架,一个思维模型。
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咱们举个例子。
比如,说到阅读,可能我们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捧着书在那认认真真的看,这就是阅读了。
然而彭小六的和我们不一样。一说到阅读,他的脑海里就就会出现一种类似思维导图,结构化很强的东西。
比如:阅读有几种方法?每种阅读方法的步骤是怎样的?什么样书适合哪种阅读方法?
阅读分为:碎片阅读,快速阅读,主题阅读,深度阅读。
在彭小六脑海里呈现出来的这种种类似思维导图,结构化很强的东西就是知识晶体。
当提到某个词或某个问题时,他就会联想到和这个词关联的几个方面或者解决这个问题几个方法。
拥有丰富知识晶体的人,处理事情的效率就会高很多。
02大脑的特点
我们为什么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这得先从我们的大脑喜好说起。大脑有自己的偏好,是它喜欢的,它更容易吸收。
大脑喜欢简洁的东西。如果我们读完一本书,写的笔记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大脑就会本能地产生抗拒;
而如果我们做的笔记有一些示意图,简洁得记录核心观点,那么大脑就很容易接受。
大脑喜欢结构性强的东西。如果我们收集了很多碎片化的东西,不加整理就显得很混乱。如果把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整理成思维导图,那么我们的大脑更容易记住。
而知识晶体也是简洁的,结构性强的东西。
投其所爱,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吧。既然知识晶体是我们大脑喜欢的,那我们就需要把我们学习的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整理成知识晶体。要用时,调取也方便。
如果大脑里装着大量的碎片知识,要用时,就像在混乱房间找东西一样,根本找不到。这样还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所以 我们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03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
古典老师说:“一个人有多强大,实际上就看他到底积累了多少知识晶体。”
既然知识晶体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晶体呢?
主要有4个步骤:收集,提炼,链接,整合。
收集:知识点我们可从课程,书籍,公号文章,以及别人的谈话中获得。
提炼:我们收集了非常多的知识点,要从中提炼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对自己有价值的一部分。
链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还和自己的经验相关联的部分。
整合:我们需要把学到的东西加工,组合,创新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书中介绍了快速阅读的5个步骤:“因概少切复”。“因概少切复”就是一个知识晶体。
作者为了研究快速阅读,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从中提炼出这5个关键词: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
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让这些关键词和自己产生联系。
提问是为了调动大脑的好奇心和兴趣,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
预习是阅读序言和目录,留意重点和关键词。
扫读是快速地翻阅,留意开头,结尾,图表,粗体字以及关键字。
切重点就是把重要的内容记录下来。
复习就是回顾学到什么,再看看哪些问题还要搞清楚,还要读几遍。
这些步骤写下来是蛮多的,记忆起来特别不方便,彭小六把他们整合成五个字:因概少切复。这样就方便记忆。
看完《洋葱阅读法》后,如果别人一提到快速阅读,我们立马想到这5个字:因概少切复。
这个方法是不是特别好用?
04
知识往往是相通的。
构建知识晶体的这个方法可以用在阅读中,也可以用在学习中,也可以用在工作中。
当你需要解决某个难题时,可以试试构建知识晶体的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