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偶像时间又到~
记得以前念书的时候曾经想过,要是有机会穿越回古代,我希望能在苏轼家做一个略通文采的小丫鬟,在一旁磨墨、展纸、点灯,偶能和诗助兴,亦歌舞解忧。也想看一看,这些名传千古的文章,是怎样写就。那个心情,可能和郑板桥“愿做青藤门下一走狗”差不多。
所以今天先从《水龙吟》开始,一抒对偶像的崇敬喜爱钦佩之情~
这首词写杨花,也就是柳絮。本质上不算是花,但漫天飞舞、落英缤纷,也有花的形态。却正因“似花还似非花”,当它坠落的时候,“也无人惜从教坠”,没有人怜惜它,只听凭它坠落。这句听着是有点伤心的。柳絮离开了柳树,就像是离开了家,是为“抛家”,却没有走远,而是落在了路边,是为“傍路”。作者思量着,它们看似无情“抛家”,实则是有情思的。后面的一句更是拟人化的手法,将柳树比喻成在家等待郎君的妇人,“萦损柔肠,困酣娇眼”。夫君离家,妇人在梦中想追随风的方向,“寻郎去处”,却被枝上黄莺叫醒。
整个第一段读来很是生动,我觉得东坡先生说故事的技巧肯定很强~
后一段,马上从眼观杨花联系到心中感叹,“不恨此花飞尽”连接得甚是自然。恨的不是杨花凋落,而是这个园子,春去衰败,再落下来的花也难以点缀。早晨一场雨过,杨花“遗踪何在”?原来已落入池塘,变点点浮萍。坦白说,前面几句我觉得意思上的衔接有点隔断,从不恨此花,写到恨西园,又问杨花遗踪,思维有点儿跳跃,不太顺畅。不过好在用词音律皆美,就忽略吧。
从“一池萍碎”开始,简直是神来之笔。“一池萍碎”,写水面柳絮的多、小、轻盈,四个字胜过千言万语,画面凄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读起来的美感已足够流芳百世了。
要问春天在哪里?二分在繁花和芬芳泥土,一分在潺潺流动的水中。这是一场流动的、活泼的、生机勃勃的春意。是的,我看出的是生机勃勃,或者说,是一个从抽象角度所理解的春天,不指向具体哪片景色,而是整个春意。
春天在尘土和流水里。这里面有我理解的苏轼的聪颖和透彻,不拘泥于眼前的景物,像艺术家一样,抽取出春天最本质的东西。
下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从某种程度上呼应第一段的“萦损柔肠”、“无情有思”。整个想象也映合当时的情感,伤感而哀凄。这样想来,我更不觉得“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是感伤之语了,不然整个通达和伤感的平衡有点被打破,不像苏轼。
我心中的苏轼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总能在剧烈情感中找一个平衡点,总能有几分看透、几分旷达、几分洒脱和几分真意趣。所以他的文章和诗词,才真叫人回味不尽吧。
PS:
这首是由于苏轼很喜欢章楶的《水龙吟》,因而用该词的韵所作,也就是每一句最后一个韵相同。历来认为苏轼的《水龙吟》胜过章楶之作,更似原韵。把章楶的词贴出来,各花入各眼呗。
章楶《水龙吟》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
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
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