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天在街上买东西,正好看到一个小男孩在缠着妈妈买冰棒。他妈妈直接拒绝了,说他感冒还没好,不能吃冰棒。
小男孩还是在挣扎:“就给我买一个吧,没事的。”
“你没事我有事!你感冒了还要我照顾,你以为我不累吗?”
小男孩知道没希望了,一脸不开心地跟在后面。
没多久,小男孩妈妈问了一句:“你要不要吃香蕉或苹果?感冒了吃这些水果对身体好。”
“我不吃!”小男孩大声地回了一句,眼神里盛满了深深的怨恨。
我在旁边看着吓了一跳,我实在没想到那样的眼神会出现在一个孩子眼中,而仅仅是因为妈妈不给他买冰棒。同时我又庆幸他妈妈没有看到,不然该多难过啊。
我又想起了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有个妈妈对自己女儿很好,平时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一天妈妈在吃菜的时候不小心吃到了一个很辣的辣椒,情急之下直接开了一瓶给女儿买的养乐多。
当时桌上摆了一整排养乐多,妈妈只是为了解辣开了一瓶。但女儿反应很大,快速地从妈妈手里把养乐多抢走,然后很生气地说:“你干嘛拿我的东西啊!”
妈妈愣住了,给女儿找了个借口,也许她只是觉得自己没有经过她的允许就动了她的东西呢?于是妈妈笑着说:“妈妈有点辣,可以给妈妈喝一瓶你的养乐多吗?”
本以为女儿肯定会答应,没想到她翻了个白眼说:“你不能自己去喝水吗?给你喝了我就要少喝一瓶了。”
这件事让妈妈觉得很心寒,她不明白,自己对孩子这么好,为什么孩子却对她如此狠心。
02
其实上面的两个例子并不少见。
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了,有什么好吃的只想着自己吃,一点都不懂感恩;当父母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们想的不是怎么去关心、照顾父母,而是“那今晚谁给我做晚餐”。
很多父母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辛苦养大的孩子,似乎正在往“白眼狼”的方向发展。
那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养出“白眼狼”的家庭,一般都会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个孩子有几个大人宠着,一般想要什么都会得到满足。
而当满足的次数多了,突然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才不会去想是不是为了自己好,只会埋怨家长罢了。
以前看到“孩子因父母没收手机而打骂父母”这样的新闻会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而现在竟然觉得习以为常了,这背后折射的问题,也该引起我们深思了。
二、家长大包大揽,不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
现在大部分孩子过的生活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说做家务了,连刷牙时的牙膏都是家长挤好的。
好不容易等孩子上学了,老师布置一些生活能力自理打卡之类的任务,孩子自己可能觉得还挺新奇的,家长却觉得这是老师“闲着没事做”,还安慰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等孩子形成习惯、再也不愿意分担家务了,家长们又开始抱怨孩子不够勤快,怪谁呢?
三、所有好东西都留给孩子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家里的鸡腿肯定都是留给孩子的,买了什么昂贵的水果,大人只是尝一口,甚至尝都不舍得尝,通通往孩子手里送。
父母省吃俭用,孩子要买个什么东西,却是咬咬牙就买了,而且还要买最好的那款,美其名曰不能亏待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人都要把他放在第一位,哄着他,让着他。
就像那个连一瓶养乐多都不愿意分给妈妈的女孩,她完全忘记了,那是妈妈买给她的。
四、没有以身作则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你往上面画什么,上面就有什么。
有的人把孩子宠成了祖宗,却把父母凶成了孙子,孩子不懂事,只会有样学样,长大后也开始用父母对待长辈的方式去对待父母,父母还想不通孩子为什么如此不懂感恩。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那个木碗的故事吗?一个老人和儿子、儿媳还有孙子住在一起,儿子儿媳嫌弃老人吃饭手抖,常常把碗打碎,就把他赶到灶后的角落吃饭,还给他做了一个木碗,这样就不会打碎了。
孙子把木碗的碎片收集起来,儿媳问他用来干嘛。孙子回答说长大后他也要用这些碎片做木碗给爸爸妈妈吃饭。
儿子儿媳听完后大惊失色,赶紧把老人请回了餐桌,以后再也不凶老人了,还对老人越来越好。
他们倒不是良心发现,纯粹是担心自己老了以后也被孩子嫌弃啊。
03
看到这里,请你回忆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再联想一下孩子现在的行为习惯,如果已经开始有“白眼狼”趋势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及时进行矫正。
一、明确原则,不再无条件满足孩子
家长们要牢记,“溺子如杀子,宠子如害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原则上,有些事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探索,但有些事却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底线。
在拒绝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用父母的威严去压制,而是要和孩子说清楚道理。
晚上不能吃糖是因为容易生蛀牙,到时候牙疼起来是很难受的;
看电子产品不能超过二十分钟是因为对眼睛有伤害,眼睛近视了做什么事都不方便;
不能无休止地买玩具是因为会浪费很多钱、还会让人不再珍惜……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聪明,一旦他发现你有所松动,就会用各种方法去达到目的。但如果他发现你态度坚决,便会乖乖放弃。
二、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家务不能帮父母做的,通过做家务来换零花钱这样的方式其实也并不可取。
而是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共同爱护这个家,为这个家作出贡献。
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孩子进行了劳动,能产生成就感和被需要感,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做家务的不易,知道家人的付出。
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等他们进入学校或社会也能更加快速地融入。
三、多分享
食物要大家一起吃才更好吃,玩具要大家一起玩才更好玩。
好吃的真的不要全部留给孩子!鸡腿只有两个,那就切成块大家一起吃啊;昂贵的水果不舍得买,那就买应季的实惠又健康的水果啊;实在想尝尝贵的,那就少买点大家一起分嘛,干嘛只留给孩子一个人吃?
可能一开始孩子还会觉得愧疚,知道大家是因为爱他才留给他的,但时间久了就容易觉得理所应当了。
不过在分享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走极端,一定不能强迫孩子分享,避免孩子以后牺牲自己的需求优先满足别人的需求。
四、身教比言传更有用!
你跟孩子讲一千个中华美德小故事,比不上你自己亲自做一次!
你希望孩子孝顺,就请你时常关心父母,对父母嘘寒问暖;
你希望孩子善良,就请你不要对服务员颐指气使、凶神恶煞;
你希望孩子礼貌,就请你自己不要出口成“脏”;
……
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要努力做到。孩子不会看你说什么,只会看你做什么。
你口口声声说着“手机有什么好玩的”,然后自己天天“机不离手”,你让孩子如何再去相信你?
当孩子不再信任父母,就是他的行为最容易出现偏差的时候。
所以,要想不养出白眼狼孩子,你自己可千万不能当“白眼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