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的关于内向性格的文章《内向、敏感、胆小、害羞? 谁说他们不是宝!》,阅览量和反馈之多让我意外,没想到激起那么多内向者的共鸣。看大家留言时,我才想起,文章里我忘了提及一点:内外向性格的相互转化。
性格的内向和外向,并非一成不变。虽然本质上依旧是某一性格为主导,但外在表现,会随着自身的成长、阅历的增加、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比如,一个天生内向的人,如果长期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长期在外向人群中熏染,内向特征会慢慢弱化,变得中性,甚至表现得偏外向。
还有一点想补充:外向 ≠ 爱热闹。
以我为例,我天生外向。对热闹虽不抗拒,但也不能说多喜欢。我更爱独处。自己安安静静的,不管在哪儿,都是享受。一个人,有网络,有书,又不用操心吃喝琐碎,对我来说那就是蜜罐。
对于性格的变化,我深有体会。说说我自己。
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到家,我就像机关枪,跟在我妈屁股后头叭叭叭叭,非得把白天的事儿一股脑倒出来才舒服。如果发现她没好好听,那不行,一直唠叨到对方有反馈才罢休。肚子里藏不住话,也藏不住事儿。绝对的表里如一。那时总被人夸单纯。小孩子这样确实很正常,也很可爱,是宝贵的童真。
可是长大了还这样,就不叫单纯了,叫浅,叫傻,叫缺心眼儿。我便如此。问题是,自己还一直误以为那是优良品质,什么不虚伪啊不做作啊,净挑好词儿往自己身上套。
直到有缘分接触了佛法,才开始学会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包括以前自以为是的那些优点。我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种种毛病,同时,也更懂得珍惜自己的优点,无论世俗眼光如何评判,我都坚守这优点。(此处跑题中)
说回我的外向。外向的人喜欢表达,也善于表达。记得小学有篇课文叫《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特爱大声的朗读,声情并茂那种,上课的时候正好被老师叫起来读,读得那个投入啊,都带着哭腔了。
同学说我说话生动,讲个啥事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妈常描述一个场景,那是她从学校办公室看出去的一幕:操场上,同学们围了一圈,中间是小小的我,涛涛不绝的白活儿着比划着 。
小时候我爱讲笑话,别人笑,我自己也快笑抽过去。上初一的时候,我特能疯乐,一点儿搞笑的事,能让我活活笑上一节课,刚平静下来,脑子里一重播就又笑翻在桌上。那时,一上自习我就心虚,因为总忍不住讲话,讲到笑点还得前抑后合,常被老师扒在门缝抓个正着。
中学时,央视新出了一档节目叫《正大综艺》,外景主持人那自然活泼的主持风格,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就在家对着录音机读稿子,模仿那一口台湾腔儿。倒真流露出对主持播音的兴趣,只是三分钟热度。等到高中分文理科的时候,早把这事儿忘到九宵云外去了。不过也不后悔,我的兴趣点还多着呢。而且,播音主持这工作面临的精神压力,不是我能承受的。尽管压力会促使一个人快速提升,可我还是愿意享受相对平庸但内心随意点儿的生活。(再次跑题)
高中以后,我在公众场合的涛涛不绝就少了,女娃娃大了,开始斯文了。但只要形势需要,先天自带功能还是没丢。大一时,曾代表系里参加了学校的清明诗会,就是那种带背景音乐和配舞的诗歌朗颂。能被选中,实在不是因为我有多好,理工科女生少啊,再从中选出普通话好点儿的北方人,候选人就没剩多少了。
倒是刚工作时,参加全公司辩论大赛,我被评为“最佳主辩手”。当时有点儿沾沾自喜,现在想想觉得汗颜啊,就我这两把刷子,肯定没少丢人。
不知是不是学了理工的原因,十几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明显变内向了,妈妈曾认为是我早恋的副作用。可我现在觉得18岁恋爱也算不上多早啊。没有哭哭笑笑,那还叫青春嘛。总之,从青春期开始,我的性格不再单一的外向了。在某些场合、对某些人,我表现得沉默寡言。
现在,已到不惑之年。不光性格趋势越来越往内走,嘴也笨得厉害,以前无理能辩三分,现在有理都说不清。还好,虽然外在变钝了,内心却越来越清明。
当然,我骨子里仍是外向,但只有在让我觉得舒服的人面前,先天带来的性格特质才会毫无保留的释放。只有面对亲爱的人,才会像小时候那样憋不住话。而且,那种能让我眉飞色舞的场景越来越少。
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或者虽然认识很久,但感觉气场不同的人,我会不由自主的封闭自己,表现得不爱说话,不爱参与,反应冷淡。
我想这也没什么错,只要不妨碍他人,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让自己内心舒服的活着,实在没必要为大家的齐声称赞而表里不如一,累。
所以,如果你现在认识我,可能会以为我是内向的人。性格的外在表现真的会随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而变化。
亲爱的你,如果,在你眼里,我是个能言善道、进入某个话题之后就眉飞色舞收不住,甚至大放各种奇葩歪理,乃至争论起来有强词夺理之势。而一旦被你说服,又特别高兴,为遇到一个旗鼓相当的精神交流对象而兴奋。那么,说明,你已经进入我的内心舒适区,接上频道了啊。
所以,现在,我明白一个道理:
你永远不可能正确的评价一个人。因为,你看到的,只是在你面前的他。你打听到的,也只是在某个人面前的他。
一个人,在你面前呈现出什么状态,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你本人。
你说人家孤傲,或许,他的频道你不懂;
你说人家冷漠,或许,能点燃他热情的那个人不是你;
你说人家愚蠢,或许,反倒是你自己太精于算计。
每个人的生命价值观不同,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毫无意义。
由此,我又想通另一件事:
既然这样,又何必太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和看法呢?别人认识的你,并不是全面的你啊。
活着,就求个真实吧。尊重自己的内心,无论世俗对错,都不后悔。
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去接受。
恰巧早上看到一篇文章叫《你不用向任何人打听我,因为我对每个人不一样》,对几句话挺有共鸣,就让我这篇不断跑题的文章,以此作结吧:
“你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我对人品好的人,自然会用品德模式去交往。……我对你好,是因为你也好。对你不好,说明我们不在一个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