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经典回眸之《诗经》

某平台上正在进行“分享一本好书”活动,思量许久,决定不再分享我百读不厌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了,在2019年末岁初之际,改旗易帜,分享一本与诗歌有关的经典著作-《诗经》。

1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老祖宗。喜欢文学的读者、作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读;喜欢诗歌的读者和作者,尤其需要细细地赏、慢慢地品。最好是能当成枕边书,时不时地翻一翻、看一看。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历时五六百年,时间约为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共305篇。也有一说是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诗经》收录诗歌的作者,绝大部分无法考证。相传在周代时期,政府设有专门的采诗官,负责去民间采诗,这也就形成了《诗经》中诗歌的独特风格。《诗经》相传是尹吉甫采集的,他是这部诗歌总集的采风者、编纂者,被后人尊称为中华诗祖。

《诗经》采集的诗歌,基本上展现出了周朝时社会的全貌和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风俗习惯和思想感情。诗歌涉及当时的各个阶层,既有普通老百姓在田间地头的即兴吟诵唱合,也有达官贵人高棚满座、宴饮作乐时的闲词艳曲;既有皇亲国戚的后官家事,也有雅人韵士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更有仕宦大夫明争暗斗的职场无奈与忿恨……内容之丰富、繁杂,形式之多样、广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2

《诗经》相传为孔子编订,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自不必说了,据有人考证,《左传》中引用的诗歌95%以上来自于《诗经》,由此也可见一斑。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汉朝时,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将孔子整理过的书定义为“经”,尊为儒家经典,作为各地官员立言、立行的标准,始称《诗经》,一直沿用至今。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极高的,有“不学诗,无以言”之说,其比较著名的观点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对于“思无邪”的解读,历来专家学者各自有各自的解读,很难形成定论。此非本文讨论的范畴,这儿不展开细说。

3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与《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连在一起,称为“诗之六义”。

古代所谓“风”,是指的音调,也就是各地的民歌乐调。《诗经》中开篇为《风》,里面包含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等十五国风,也就是周代十五个国家(或地方)当地的风土人情方面的小曲、小调和歌谣,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谣”,共计160篇,在《诗经》中的占比最大。

大家知道,古代的诗歌和乐曲是同门同宗、没有严格区分的,所以诗乐不分,也就决定了《诗经》中多数诗歌韵律优美的特点。比如国风开篇的《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或吟或唱,朗朗上口,真可谓辞致雅赡。

所谓“雅”,是指的乐调,也就是周文王时代的首都(今陕西西安一带)的乐调,即秦腔,诗歌多为王公贵族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之类的诗歌。雅又有《小雅》与《大雅》之分,共计105篇。

所谓“颂”,就是歌颂、颂扬、祝颂的意思,即歌功颂德的诗歌,多用于祭祀之时。周朝是最重视礼乐的朝代,创建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宗庙祭祀是其中的一种。我们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颂”的解释之一就可看出来,“周代祭祀时用的舞曲,配曲的歌词有些收在《诗经》里面”。颂包含《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计40篇。

4

自《诗经》问世以来,各个朝代、各路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评说和阐释,著作自是层出不穷,对于像我这样没有进行过专门研究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真是看得眼花缭乱,不知所厝。

不过呢,经过一番摸索之后,我觉得还是找到了一个阅读这部诗歌总集的好办法,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首先要了解《诗经》的总体脉络和大体框架。也就是我上面给文友们介绍的关于《诗经》的基本的常识,掌握了这些主要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和学习《诗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步,至于《诗经》中诗歌的大意,我们可以通过相关的诗词方面的专用工具书如古诗词典、字曲等,还有文坛中公认的比较好的学习《诗经》的专著书籍,如《诗经译注》、《诗经注析》等,掌握诗歌的大意。

第三步最为关键,是对于诗歌本身而言,我觉得还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因为不管是文坛公认的解释书籍也好,还是工具书也罢,均有其局限性,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记得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我深以为然。

每一个人读诗都会有自己的体味与感悟,别人读出的情意只是别人的感受,自己体味的情愫才真正属于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阡陌花开,置身其中,其实,那份心境与情思,已与作者无关。

说明:对《诗经》内容的介绍,参考了百度百科《诗经》词条和程俊英撰写的《诗经译注》“前言”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一并致谢!

于2019.12.29 14:38

NO:2019-5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