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阅读,阅读只是学习的一个路径和方式。
关于阅读,我做过很多讲座,也写过系列的文章。我们是刚结识的新朋友。刚才王丹凤老师转发的我公众号的一些文章,我摘取了一些段落,主要是让大家先看看,先明白一下,了解一下我关于读书的一些观点。关于阅读的问题啊,今天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就是讲学习,第二个我再谈阅读。我先提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学习?大家平时又是怎么学习的,我希望大家踊跃的回答。还有一个问题,小孩子上学,到学校来,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们为什么要上学呢?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到底我们要学什么?又怎么学?——非常好,张勇老师讲了,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成长自己,是为不被社会所抛弃。老实说,学习是什么?是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好了,刚才上述回答之中,我就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么学习等不等同于阅读?大家请回答学习等同于阅读吗?换言之:成长的路径只有阅读吗?阅读,能充分的保障一个人的成长所需要的全部的要素和精神营养吗?问这些问题呢,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点:阅读只是学习的一个路径和方式。并且阅读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就是要指向个人的成长,指向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不要老是形成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学习即阅读,阅读即学习。要用成长来引领学习,用学习来引领阅读,只有形成这样一个逻辑关系,我们才能明确的定位阅读的功能和价值,才能明确我们阅读到底读什么?我们阅读的路径又该如何去设计?
二,阅读≠读文学书籍。要从成长的维度整体设计阅读目标。现在包括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一说起学习就是读书,一说读书就是看文学书籍,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非常泛泛,并且还有了阅读至上、阅读万能的一些观点的出现。其实成长是多维度的,既有知识技能的提升,也有精神意识的成长,还有身心健康,身体健康的成长。既然成长是多维度的,那么学习也应是多维度的,我们的阅读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阅读的书籍的种类,也应该是多维度的。所以说,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包括在我们的业余时间的安排当中,我们一定要从成长的维度去整体设计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从阅读,甚至把它转化为文学阅读的角度,去引领小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各位老师:阅读的功能和价值到底在哪里?你们定位的阅读的目标又是什么?在你们的阅读的时间当中,你们有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吗?包括你们自己,包括你的孩子,包括你的学生,你们通过阅读,是不是达到了自己所设想的阅读的目标呢?阅读就是读书,所以说这个观点一定要转化。这就好像:本来是一个满汉全席,你却把它当成了简单的湘菜或者川菜;本来是要提供符合身体健康需要的维生素abcde,但是我们日常的阅读实践当中,我们仅仅思考了单一的维生素a、或者单一的维生素b的提供。阅读万岁、阅读解决一切啊,这确实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另外,读书就是读文学的东西,也是错误的。从阅读的功能上讲:阅读,他也是个情感体验的过程,绝对还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模式逐步建立的过程,阅读还是一个形象塑造的过程,还是个修身养性的过程,阅读它也应该是一个:将生活现实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情趣爱好,进行逐步的验证的过程。刚才,我从成长、从学习再到阅读,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就是阅读的功能定位,阅读的价值定位,包括阅读到底应该承担起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功能?也就是我们一定要把阅读放到成长和学习这个系统框架里面去思考,当你放到这个框架的时候,你就会重新解释,我们到底要读什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读?读了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去行动?所以说,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从读书到阅读,也就是超越阅读去阅读。老师们,我想问:实践当中你们又是怎么去做的?比如说:从阅读的范围,包括书籍种类的选择,包括阅读的方法,包括今天有些老师提的怎么去评价阅读的效果啊?我想多听听几个老师的意见,我再针对性的回答。
三,读书多≠好阅读。
实践当中应该怎么指引孩子读书。实际上这关系到怎么去读书的问题。我们读书到底怎么读呢?老师们,我们的生活实践,人生实践,包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大家都谈一谈自己的想法。我们的小学老师,你们是怎样为小孩子构建那个阅读环境的?在进行阅读的整体的氛围的构建的时候,你们又是怎么做的?我说的再具体一点啊:就是你们在给孩子构建那个阅读的书籍种类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有很多人,包括有很多机构,都给孩子们推荐各种各样的书单,你们有什么看法?想清楚了为什么读,再下一步,我们要明确怎么去读?你们说选择适合儿童阅读的基本篇目,这个来讲比较含糊。这里面哪些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基本篇目?现在很多机构推荐了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我在这里,请问你一下:什么叫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目?你能不能给予我一个明确的回答?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教育哲学问题,比如说小学生吧,比如说低等级的学生吧,首先我们是要解决他们什么样的教育问题,解决哪些方面的教育问题,也就是说一个小孩子从幼儿园到了一年级,我们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讲:我们到底要给他指引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呢?是知识?是能力?还是兴趣?还是习惯?有些老师刚才讲的绘本的问题,讲的一些童话读本的这些东西,我跟你讲:这些严格来说,不能叫做书籍种类。比如《红楼梦》,它有纯文字的,也有绘本的,还有简装本的,这只是一本书的各种出版形式而已,但是它不能叫做书籍的种类。书籍种类是指按内容来分的。刚才有老师讲低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培养读书习惯为主,这个观点我认同,除了习惯,我认为还有一个就是学习的兴趣,首先我们要培养小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指引,以习惯为支撑,然后再助推他们的自主自觉的学习行为。我不知道大家认可不认可我的观点?兴趣,首先是第一位的。那么,我们需要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兴趣在哪里呢?我们提供的阅读的书单,包括我们所讲解的阅读的方法,能结合孩子们的兴趣吗?能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吗?能适合孩子们的行为特点吗?如果没有兴趣的指引,所有的阅读都会成为被动的行为,所有的阅读都会成为一种表演的行为,所有的阅读都会成为形式主义的行为。我们既然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所作所为,无论从内容上,还是方法上,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吗?大家都知道的啊,现在《弟子规》诵读很多,学校啊,家长啊,包括很多机构。在这里我请大家发表一下意见,《弟子规》的内容,包括我们对《弟子规》的理解的方式,这些东西是不是孩子们喜欢并愉快的接受的?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经常给中小学生推荐书目。比如有一个很有名的专家,经常给中小学生推荐寒假、暑假那个阅读的书单,我曾经统计过,他给小学生推荐的书单,暑假就有100本,他在很多场合都讲小孩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读完多少多少书。我曾经做过统计:每天要落实的话,小孩子平均每天的阅读量要达到9000字。他还强烈的推荐:小孩子要把《哈利波特》读完,我也统计了一下:《哈利波特》有295万字,一套《哈利波特》有6本书,都是同样的的那个画面,就像有些电视连续剧一样的,内容情节相差不大,有必要全部把它读完吗?还有,你们觉得这些推荐的书不有些多吗?关键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吗?一个暑假推荐100本书,孩子们能读完吗?反正我是读不完,我不知道他自己能不能读完?还有孩子们看四大名著看得懂吗?比如说那个《红楼梦》,孩子们能不能看得懂?我们的多少人,又有几个看得懂的,我们老师有几个把它研究清楚的。红学会研究了几百年,到现在观点都不一致,我不知道小孩子看过能不能学到什么东西(我个人也认为至少高中以后才读比较好)。
四,读闲书≠瞎读书。
讲到这里呢,我有两个问题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啊,第一。培养小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的学习习惯。那么我们就一定要结合小孩子的身心特点和他的行为特点,让他感到熟悉,让他感到亲切,让他感到他非常喜欢。另外一个就是什么呢,就是要结合小孩子成长的需要,也就是说小孩子在学习、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现实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比如说解决基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问题,或者说他的身心健康的问题,或者说小孩子天生的求知欲和心理需求的问题。要针对他现实当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来制定我们的阅读计划。讲到这里,我想说:不光是对学生,对孩子们,也包括对我们老师,对我们成年人,我们到底读什么书?我们主要要读哪些书?这些都是有讲究的,有学问的。所有的读书必须首先要能解决现实当中的生活问题和工作问题。我们要读闲书,但读闲书也不是瞎读书。啊,比如说我们的老师啊,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我觉得首先我们要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这些书要把它研究透,要把它读好,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合理的运用。如果作为一名老师,你教育学你都没搞明白,你天天去读经营学、读政治学,而不是说,那些个政治学和金融学,对老师的教学实践没有好处,但是这些在阅读书目的选择的时候,总还是有一个主次之分的,否则的话,我们通常来讲就叫不务正业。所以说,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聚焦自己生活现实和工作现实有密切关联的书籍。要带着生活中的问题、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去读书,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当中的问题。当然读书还有一个修身养性的问题,还有一个审美体验的问题,甚至还可以说是闲暇时间的打发的问题等等。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读书必须要解决自己当前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读书,就叫:耽于幻想不切实际。一个读书人连现实问题都解决不了,他能解决未来的问题吗?一个人通过读书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他能解决他人的问题吗?我对不起啊,我这里这个信号有点不太好。这上半部分我给老师讲了为什么读书、到底读什么书的问题;下半部分我准备具体讲讲:到底怎么去读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