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这么一张图片刷爆了朋友圈,一个孩子带着头盔写作业,一位爸爸拿着一根木棍在旁边看着。
看到这张图片的家长纷纷吐槽:“找到组织了!!感动!整个小区都是我的咆哮声”“他爸说,一进小区就知道我在没在家”。
近在眼前的期末考试,考的是学生,逼疯的却是父母。
一天放学,带女儿去超市,刚进超市不久便看到健健妈妈拉着健健匆忙的走进超市,我刚想要去打招呼,健健妈妈飞步走向学习用品区,而健健则慢悠悠的走向零食区。
结账的时候我又碰到了她,我打趣的说道:最近你神龙见首不见尾。
健健妈妈无奈地说道:马上要期末考试了,都快操碎了心,这不,我带他来买学习用品。
我不由得感叹道:咱们做父母的真不容易。
健健妈妈犹如找到了知音:是呀!为了让健健好好学习,我嗓子都喊哑了,有一次真把我气急了,把他好顿揍,打的我手都火辣辣的,可是他还是那样,整天不紧不慢的。
说完健健妈妈回头喊了一声:儿子,快点,结账完回家写作业啦。健健心不甘情不愿的走过来:这么着急干嘛?
结完账,健健妈妈拉着健健大步流星的走出超市。
看着健健妈妈远去的背影,我感觉唏嘘不已。
考试看似考的是孩子,倒不如说,考的是家长的能力,而家长们早已代入了这种疯狂的模式。
带着对这件事的思考,我遇到了小区下楼散步的朵儿妈妈,朵儿也是要参加期末考试,我奇怪的问朵儿妈妈:马上期末考试了,你怎么不在家陪朵儿?
朵儿妈妈淡定的回答:学习是她的事,考试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很无解,便问道:那你不担心孩子考的不好吗?
朵儿妈妈从容地说道:我不看结果我只关心他的学习态度。
我不甘心地说道:那你不陪她写作业吗?朵儿妈妈笑了笑说:我陪她写作业呀,为的是方便她有不会的问题随时问我。
我羡慕地说道:朵儿的学习这么好,肯定是你辅导的好。朵儿妈妈一边走一边儿说:都是朵儿自己写,我不会主动帮助她,我一般就是在旁边看看书。
说着说着已经到了朵儿家门口,这时候朵儿爸爸正要出门,我赶快打招呼:朵儿你要出门?朵儿爸爸礼貌的一笑:嗯,到老李家看球赛。
我略有所思的点了一下头,想着健健妈妈匆忙的背影,看着朵儿妈妈的从容淡定,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为什么。
第一,家长要明确立场
包办代替貌似成了中国父母的通病,孩子的学习也没能幸免。
然而,学习是孩子的事,父母的责任是辅导。
列别捷夫曾说过“平静的湖面,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父母恨不得把自己会的全部告诉孩子,竭力想让孩子少走一些弯路,这无形中让孩子的学习没有了挑战。
过于平淡的学习过程,让孩子感觉索然无味,走怎么能有学习的动力呢?
第二,重态度,其次结果
分数重要吗?这个回答毫无疑问的,肯定重要。分数反映的是孩子这一阶段学习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孩子这一阶段学习的不足。
可是有一样比分数还重要,那就是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w。macdouqai和w。smith)早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
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大人在旁边监督、催促、批评会导致孩子厌恶学习。
朵儿妈妈做的非常好,她只是在旁边静静的陪伴,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第四,父母教育态度保持一致
教育孩子是两个人的事,如果母亲陪孩子写作业的同时,父亲或者其他家人在看电视,或在外屋大声的喧华,走动,都能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心情。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面,步调要保持一致。
第五,多鼓励,少批评
记得美国一位学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家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主要是以表扬型的教育方式。无论孩子有任何的进步,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
一组是以批评型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孩子期间,总是批评指责孩子的不足。
结果经过一段时间,一直被表扬的孩子表示对学习有非常大的兴趣,而且有很大的进步,另一组孩子则是普遍成绩下滑。
这个实验遭遇美国各界的批评,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案例。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的孩子都是被夸出来的。
总之,对于孩子的学习,家长应摒弃“面子观念”“攀比观念”,正确客观的对待孩子的学习。
考试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自我认识不足,并不是用来攀比。
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分数,还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各种能力的提升,在挫折和困难中获得勇气,在探索和进步中获得快乐。